❤請您把這份福傳下去
❤普門祈安觀音法會通告
❤《優婆塞戒經》研讀班講座
❤《金剛經》今疏
❤信佛與學佛的時代意義
❤耕福田、植悲田
❤王惠美老師花藝教室-稍來的訊息
❤開發生命中的寶藏
❤志工成長收穫分享
❤盧仁傑先生現代社會的典範
❤婦幼人身安全護照
❤我喜歡雲般的孩子
❤媽對不起,我們回家去吧
❤菜根談講座:應酬篇-第四十六則
【幼人之幼】
【頌善】
【急難服務】
【會友一覽表】
【本會收支徵信錄】
➤普門祈安觀音法會通告
一、法會緣起:徵求普門學苑道場弘法利生消費護法金;提供給善信於三寶福田敬事植福的因緣。
二、法會時間:農曆九月十七日、十八日、十九日三天。
三、功德項目:
▶平 安 燈:內壇油燈一燈一名(燃燈三天、祈安一年)。
▶吉 祥 燈:外壇油燈一燈一名(燃燈三天、祈安一年)。
▶護法 燈:電燈一燈一名。
▶結 緣 燈:電燈一燈一戶。
▶消災祿位:一位一名。
▶拔薦蓮位:一位一名。
四、共修時間:(歡迎善信參加共修)
●第一炷香上午五點
●第二炷香上午八點三十分
●第三炷香上午十一點(午供)
●第四炷香下午三點
●第五炷香下午七點
五、報名方式:
填寫參加法會登記表(函索即寄),填寫後寄「臺中市北屯區水景里景和街二十九巷十七號普門學苑收」。
六、功 德 金:
敬請利用郵撥「22476620」戶名「普門學苑劃寄功德金」(不詳之處,請利用電話詢問)。
七、電話:(04)24364053 傳真:(04)24364849
住持 釋心印 合十
☆☆全面推動認養福田筒之目的 ☆☆
1.讓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正確的儲蓄習慣
2.改善社會奢糜浪費的風氣
3.用不影響生活中的零錢為自己植福
4.傳遞普門慈悲喜捨、薪傳人們生命光輝
5.串引人人愛心相繫、締造社會互助福祉
★★福田筒對植福者的好處★★
思想↓習慣↓行為↓性格↓命運
1.從自己所擁有的層面學習惜福
2.在生活中培福的好習慣
3.對自我行為建立管理意識
4.在自我管理意識下發揮理財的功能
5.惜福培福中感到受人肯定與鼓勵
6.擁有好的性格更擁有美好的人生觀
★★「一塊錢」的「福」能與普門慈幼締結什麼事業?★★
1.可以幫一個家庭找到活下去的希望
2.可以給一個小朋友得到就學的機會
3.可以給小朋友擁有吃營養午餐的機會
4.可以給不幸的人家得到生活的尊嚴
5.可以給苦難人家得到信仰的支柱
6.可以引導不幸兒童遠離犯罪邊緣
7.可以給苦難人家向上向善的因緣
8.可以宣導道德觀念推展社教工作
9.可以關懷天災地變人禍的災難
10.可以從關心今日兒童冀望造福明日的社會
➤《優婆塞戒經》研讀班講座
民國九十三年二月會性長老《優婆塞戒經節本講記》出版以後,余應「普門臺中義工委員會」的請法,每月以會性長老《優婆塞戒經節本講記》為藍本,於「普門學苑」開講《優婆塞戒經》研讀班講座二小時。
《優婆塞戒經》研讀班講座內容,除了以會性長老的《優婆塞戒經節本講記》的內容為藍本照本宣科之外,有部份道理,為了要兼顧一些初學者,余另有補充一些資料或利用故事作譬喻闡釋道理。
余不善演講,每一講必備講稿以助宣講經教,為推動教界組織《優婆塞戒經》研讀班,故將講稿提供給《普門慈幼》發表,以資教界研讀《優婆塞戒經》者參考,並請指正。
心印 釋
復有二事︰一者、為勝一切人天果報;二者、為勝一切二乘果報。
這段經教是發菩提心品「信解發心」這個階段,十二種二事的第五種二事,為了要給大家了解人天乃至二乘人的果報現象,上一講我有向大家分析「聲聞根性、緣覺根性、人天根性」這三類根性的差別;為了要給大家了解,發菩提心為何會勝過人天果報和聲聞、緣覺二乘果報,上一講我又進一步為大家分析這三類根性的人,他們的修行態度是怎樣?
首先分析的是人天果報的修行態度,上一講我對投資人天果報的因緣條件,有引出「十住毗婆娑論」的十善業行,這十善業行,包括「身口意」三業的行為,有關身業的行持,已經說明過,今天從口業的行持接下來作說明。
投資求生人天道,口業的行持有四個條件,這是十善業行第四到第七的善業行:
➤4.離妄語:
「妄語」是拿自己的無明去薰染別人知見,以此口業獲得詐騙目的的自私人欲。「離妄語」的善行,要從尊重「真理」起修,為尊重真理,維護正知見,不可說虛妄無實的話。
現代人在淫慾上無法自我節制,造成很多不人道的墮胎事件。
有人就利用人性怕觸霉頭的弱點,便謠傳說:被墮胎的小生命,因為靈魂沒有人收留,會跑回家作祟,使家人無緣無故生病,財物被偷,或發生一些不幸的事件。
為幫助這些被嬰靈糾纏的人,解除厄運,他們已經蓋好一間收留嬰靈的廟,需要為嬰靈尋找歸宿的人,只要把鈔票寄送到廟裡,他們就可以幫忙人家把嬰靈收留在廟裡,然後借重「唵嘛呢叭彌吽」的法力,就可把嬰靈「吽」去另一箇世界投胎,墮胎的人,從此就可以平安無事。
如此胡言亂語,如果你也相信他們的話,就枉費大家在聽經聞法!
我跟大家說,這是江湖術士的詐騙技倆,佛法說這種言說,叫做「妄語」。
現代人「說妄語」也成為一種行業了,有人組織詐騙集團,專門研究威脅人心的妄語,利用電話詐騙人財,也有很多智慧型的詐騙案,利用妄語引人跳入陷阱詐騙人財,比如:
最近我看到「中華電信板橋營運處」發佈一個消息:
有一個詐騙集團自稱是「大哥大行動電話網路工程師」,打手機給有行動電話的人,叫他作檢查,此時對方會要求他按下#90或 90#, 結束此通電話,一旦照他的指示,按下#90或90#,以後對方使用電話,就由你付費。
這叫做「智慧型的詐騙」,這個社會因為有詐騙集團,你不去欺騙人家,還是會有人來欺騙你。
不過身口意三業行為,都是有一些業道上的業力因緣,平常我們如果不隨便打妄語,現世來生就比較不會遇到被人欺誑的事,就是你不去欺騙人家,遇到人來欺騙你的情形,也是要從業力上作因緣觀,當你發覺被騙時,就當做是了斷過去的一段業道因果。
有一句話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以「離妄語」的戒行,投資求生人道,或許在現生償還舊債的因緣中,還能夠長養出「來生」撥開無明惑的力量,讓你的智慧發露,生活在正知見的領域中。
➤5.離兩舌:
「兩舌」也是拿自己的無明去薰染別人知見,以此口業獲得詐騙目的的自私人欲。「離兩舌」的善行,要從尊重「和合」起修,因為兩舌是用兩種言談,挑撥雙方的誤解,離間、破壞雙方的和合關係。
如果不造做兩舌的言行,世世生生就能得到好的眷屬。因此以「離兩舌」的戒行,投資求生人天道,來生才會有安樂的眷屬生活。
➤6.離惡口:
「惡口」是拿自己的無明去薰染別人情緒,以此口業獲得自我痛快的自私人欲。「離惡口」的善行,要從尊重「人格」起修,不可用粗魯、刻薄、尖酸、中傷、咒詛的語言去傷害人,尤其是喜歡講「三字經」的人,更要用心的把這個惡口的習慣改掉。
不使用惡口言行,世世生生耳朵所聽到都是美妙音聲,而且也比較不會有跟人家起紛爭打官司的因緣。因此以「離惡口」的戒行,投資求生人天道,來生才會有和樂的人際生活。
➤7.離散亂語:
「散亂語」就是「綺語」,「綺語」也是拿自己的無明去薰染別人情緒,以此口業獲得自我痛快的自私人欲。「離綺語」的善行,要從尊重「實際」起修,因為綺語是用美麗、誇大、不實際的話,煽動別人去追求現實所不能滿足的事物。
不造作綺語的言行,生生世世就能得到清晰的頭腦,所講的話句句給人聽起來絕對相信。因此以「離散亂語」的戒行,投資求生人天道,來生才會有思路分明的頭腦。
以上是口業的行持。
下面「8.離貪取、9.離瞋惱、10.正見善行」這三個條件,都是屬於意業的行持。
➤8.離貪取:
「貪取」就是貪愛,是眾生心中的根本煩惱之一。佛法說多貪眾生要做不淨觀,所以「離貪取」,就要從「不淨觀」起修。
這樣的觀照作用,是教人要將財物當做是不清淨的東西去遠離它,佛經中曾經提到,要把「黃金」視為「毒蛇」,這就是教人要將財物當做是有害的東西去防備。
一個貪得無厭的人,一輩子他都不會曉得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因為他們認為只要地位崇高受人尊敬,銀行裡的儲蓄數目很高,生命就活得有價值、有意義。他們從來沒有想到自己做了一輩子的守財奴,所擁有的金銀財寶,對一個飢餓的人當下的需求,不如一條地瓜來得實惠。
比如:一隻名狗的主人,帶他的狗去參加各種比賽,由於表現出色,狗的身上被掛滿了各種的金牌、銀牌,可是,從狗眼來看,「金牌、銀牌不如一塊牛排」,因為這些獎牌對牠都是毫無實義的,反不如一塊牛排來得實惠。
現代的人拼命的在誇耀自己銀行裡存款的數字,保險櫃裡存有多少財寶,其實這些存款和財寶,都是在無常變化中,沒一個固定的數字可以作為自己擁有的財富呢?
比如:
我們做生意賺得壹百萬元,可是這壹百萬的錢並沒有真正的放在我的手上,只是買方開了一張一百萬元的支票給我而已,當我把一百萬元的支票存放在銀行裡時,銀行就把買方的存款扣除一百萬,在我的戶頭裡加進一百萬。
明天買方從我這邊又賺了五十萬回去時,我也不是真的拿五十萬給人,只是彼此銀行的存款又轉換成另一箇數目罷了,究竟那個數目才是自己擁有的財富?沒有一個定位。
投資求生人天道,口業的行持有四個條件,這是十善業行第四到第七的善業行:
➤4.離妄語:
「妄語」是拿自己的無明去薰染別人知見,以此口業獲得詐騙目的的自私人欲。「離妄語」的善行,要從尊重「真理」起修,為尊重真理,維護正知見,不可說虛妄無實的話。
現代人在淫慾上無法自我節制,造成很多不人道的墮胎事件。
有人就利用人性怕觸霉頭的弱點,便謠傳說:被墮胎的小生命,因為靈魂沒有人收留,會跑回家作祟,使家人無緣無故生病,財物被偷,或發生一些不幸的事件。
為幫助這些被嬰靈糾纏的人,解除厄運,他們已經蓋好一間收留嬰靈的廟,需要為嬰靈尋找歸宿的人,只要把鈔票寄送到廟裡,他們就可以幫忙人家把嬰靈收留在廟裡,然後借重「唵嘛呢叭彌吽」的法力,就可把嬰靈「吽」去另一箇世界投胎,墮胎的人,從此就可以平安無事。
如此胡言亂語,如果你也相信他們的話,就枉費大家在聽經聞法!
我跟大家說,這是江湖術士的詐騙技倆,佛法說這種言說,叫做「妄語」。
現代人「說妄語」也成為一種行業了,有人組織詐騙集團,專門研究威脅人心的妄語,利用電話詐騙人財,也有很多智慧型的詐騙案,利用妄語引人跳入陷阱詐騙人財,比如:
最近我看到「中華電信板橋營運處」發佈一個消息:
有一個詐騙集團自稱是「大哥大行動電話網路工程師」,打手機給有行動電話的人,叫他作檢查,此時對方會要求他按下#90或 90#, 結束此通電話,一旦照他的指示,按下#90或90#,以後對方使用電話,就由你付費。
這叫做「智慧型的詐騙」,這個社會因為有詐騙集團,你不去欺騙人家,還是會有人來欺騙你。
不過身口意三業行為,都是有一些業道上的業力因緣,平常我們如果不隨便打妄語,現世來生就比較不會遇到被人欺誑的事,就是你不去欺騙人家,遇到人來欺騙你的情形,也是要從業力上作因緣觀,當你發覺被騙時,就當做是了斷過去的一段業道因果。
有一句話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以「離妄語」的戒行,投資求生人道,或許在現生償還舊債的因緣中,還能夠長養出「來生」撥開無明惑的力量,讓你的智慧發露,生活在正知見的領域中。
➤5.離兩舌:
「兩舌」也是拿自己的無明去薰染別人知見,以此口業獲得詐騙目的的自私人欲。「離兩舌」的善行,要從尊重「和合」起修,因為兩舌是用兩種言談,挑撥雙方的誤解,離間、破壞雙方的和合關係。
如果不造做兩舌的言行,世世生生就能得到好的眷屬。因此以「離兩舌」的戒行,投資求生人天道,來生才會有安樂的眷屬生活。
➤6.離惡口:
「惡口」是拿自己的無明去薰染別人情緒,以此口業獲得自我痛快的自私人欲。「離惡口」的善行,要從尊重「人格」起修,不可用粗魯、刻薄、尖酸、中傷、咒詛的語言去傷害人,尤其是喜歡講「三字經」的人,更要用心的把這個惡口的習慣改掉。
不使用惡口言行,世世生生耳朵所聽到都是美妙音聲,而且也比較不會有跟人家起紛爭打官司的因緣。因此以「離惡口」的戒行,投資求生人天道,來生才會有和樂的人際生活。
➤7.離散亂語:
「散亂語」就是「綺語」,「綺語」也是拿自己的無明去薰染別人情緒,以此口業獲得自我痛快的自私人欲。「離綺語」的善行,要從尊重「實際」起修,因為綺語是用美麗、誇大、不實際的話,煽動別人去追求現實所不能滿足的事物。
不造作綺語的言行,生生世世就能得到清晰的頭腦,所講的話句句給人聽起來絕對相信。因此以「離散亂語」的戒行,投資求生人天道,來生才會有思路分明的頭腦。
以上是口業的行持。
下面「8.離貪取、9.離瞋惱、10.正見善行」這三個條件,都是屬於意業的行持。
➤8.離貪取:
「貪取」就是貪愛,是眾生心中的根本煩惱之一。佛法說多貪眾生要做不淨觀,所以「離貪取」,就要從「不淨觀」起修。
這樣的觀照作用,是教人要將財物當做是不清淨的東西去遠離它,佛經中曾經提到,要把「黃金」視為「毒蛇」,這就是教人要將財物當做是有害的東西去防備。
一個貪得無厭的人,一輩子他都不會曉得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因為他們認為只要地位崇高受人尊敬,銀行裡的儲蓄數目很高,生命就活得有價值、有意義。他們從來沒有想到自己做了一輩子的守財奴,所擁有的金銀財寶,對一個飢餓的人當下的需求,不如一條地瓜來得實惠。
比如:一隻名狗的主人,帶他的狗去參加各種比賽,由於表現出色,狗的身上被掛滿了各種的金牌、銀牌,可是,從狗眼來看,「金牌、銀牌不如一塊牛排」,因為這些獎牌對牠都是毫無實義的,反不如一塊牛排來得實惠。
現代的人拼命的在誇耀自己銀行裡存款的數字,保險櫃裡存有多少財寶,其實這些存款和財寶,都是在無常變化中,沒一個固定的數字可以作為自己擁有的財富呢?
比如:
我們做生意賺得壹百萬元,可是這壹百萬的錢並沒有真正的放在我的手上,只是買方開了一張一百萬元的支票給我而已,當我把一百萬元的支票存放在銀行裡時,銀行就把買方的存款扣除一百萬,在我的戶頭裡加進一百萬。
明天買方從我這邊又賺了五十萬回去時,我也不是真的拿五十萬給人,只是彼此銀行的存款又轉換成另一箇數目罷了,究竟那個數目才是自己擁有的財富?沒有一個定位。
其實我們這輩子吃的、用的,都是很有限量的,可是我們總妄想擁有更多的金牌銀牌,在物慾的橫流中,失落了生命的存在意義。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成為掛滿金牌、銀牌的名狗,那樣會讓自己成為物質的奴隸。
以目前台灣的進步來講,多數人都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各種電器用品也非常普遍,所以有錢人跟沒錢的人在物質享受上的差距也越來越小,雖然在存款的數目上仍相差很多,在物質上的享受差距已經不大了。
比如:搭豪華的客機或郵輪旅遊,富翁能享受到,一般人也同樣能享受到,只是我們都不能知足,貪得無厭,不但使得現生的生命活得像一隻掛滿金牌銀牌的阿狗,喪失了尊嚴與意義,對來生來說,也沒有一點建設。
因此以「離貪取」的戒行,投資求生人天道,生命才有建設性的成長,對來生的生活才會有意義可談。
➤9.離瞋惱:
「瞋惱」就是瞋怒,也是眾生心中的根本煩惱之一。
古希臘神話裡,有一個「仇恨袋」的故事,對瞋惱的心態有發人深省的啟示:
赫格利斯是一個威風凜凜的大力士,無人能打贏他。
有一天,他走在一條狹窄的山路上,突然被一個東西絆倒,仔細一看,是一只袋子,他腳提起來,用力將袋子踢開,那只袋子不但沒有被它踢開,反而膨脹起來。
赫格利斯看到這種情形,非常惱怒,就握拳頭,大力向袋子擊一拳,這只袋子又迅速的膨脹起來。
赫格利斯看到袋子又再膨脹起來,就在地上拾起一根木棍,拚命向那只袋子砸下去,赫格利斯每砸一下,袋子就再膨脹一分,膨脹到最後,將整個山道都堵塞起來了。
氣急敗壞卻又莫可奈何的赫格利斯,累得躺在地上,氣喘噓噓。過一會兒,一位智者走來,赫格利斯看到了,就指著袋子,向他說:『這個東西真可惡,存心跟我過不去,把我的路都給堵死了!』
智者聽了,就向他說:『朋友!這只袋子名叫「仇恨袋」,當初,如果你不理它,繞開走過去,它就不會跟你過不去,把你要走的路給堵死。』
故事的啟示,是跟我們說:順應事情的來去,自然終歸無事。
人際之間的摩擦、誤解,乃至糾葛,都是不肯順應事情所帶出來的恩怨,如果肯順應事情的來去,自然終歸無事。
扛一只「仇恨袋」在心中過生活的人,就如同負重登山,到最後都會跟赫格利斯一樣,會堵斷了自己的去路,所以時常發脾氣的人,等於是在跟自己過不去啊!
由此可見以瞋心暴力是不能感化人心的,佛陀教導多瞋的眾生要修慈悲觀,只有以慈悲才能化暴戾為祥和。
應對人事,若能以慈悲觀捨棄心中的瞋恨煩惱,世世生生都會有君子成人之美的胸懷。因此以「離瞋惱」的戒行,投資求生人天道,來生事事都能美好順心,能成就一切善法。
➤10.正見善行:
「正見」就是沒有愚癡的觀念。
愚癡也是眾生心中的根本煩惱之一,佛法說多癡眾生要做因緣觀,所以要有「正見善行」,就要從「因緣觀」起修。
因緣觀要從三世因果去建立,就是從「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段,作業道因果的觀察。相信「三世因果」用現代名詞來講,就是相信「生命的永恆性」。
一秒鐘以前就是前生,一秒鐘以後就是來生;昨天、今天、明天三個時段,今天是昨天的延續,明天又是今天的延續;前世、今世、來世三個時段,今生是前生的延續,來生又是今生的延續,三世因果遷化不息,在無限生死輪迴歷程中,因因果果的延續便構成無限次的生命現象。
「三世因果」是佛法的一個極重要思想,一定要相信「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段的延續,有無限的生死,這樣眾生一期業報身的生死現象,不是生命的結束,這個理論才能建立。
人總是喜歡談「命運」,到底什麼是命?什麼是運?
其實「命運」就是佛法所說的「業力」,這個業力就是行為的反應。比方:我罵一個人,那個人就會討厭我,這就是口業的業力反應。
依佛法「三世因果」的因緣觀來分析,「命運」實際上是我們行為的業力反應。行為分有「過去的行為、未來的行為、現在的行為」;過去的行為叫做「命」,現在以及未來的行為則叫做「運」,也就是說,「命」是過去一切善惡因緣,引生現在一切善惡因緣的業力;「運」是現在一切善惡因緣,引生未來一切善惡因緣的業力。
了解命運的意義,要確定一個人的命運,就不能只看今生的問題,應該還要去觀察前生與來生的問題。
比如:有兩個孩子要參加升學考試,有一個很努力在準備應考的學業,另外一個卻是不用功作準備,結果不用功作準備的孩子考上了,為何會這樣呢?
如果你只看現在,一定會為努力準備應考的孩子抱不平。
其實考上的孩子,從小學開始,就很認真在學習課業,已經有了很穩定的學業基礎,考前不用功作準備,也不礙考試;另一個孩子,從小學開始,讀書只是混日子,只在考前幾個月拼命的K書,沒有學業基礎,拚也沒有用。
其實「命運」就是佛法所說的「業力」,這個業力就是行為的反應。比方:我罵一個人,那個人就會討厭我,這就是口業的業力反應。
依佛法「三世因果」的因緣觀來分析,「命運」實際上是我們行為的業力反應。行為分有「過去的行為、未來的行為、現在的行為」;過去的行為叫做「命」,現在以及未來的行為則叫做「運」,也就是說,「命」是過去一切善惡因緣,引生現在一切善惡因緣的業力;「運」是現在一切善惡因緣,引生未來一切善惡因緣的業力。
了解命運的意義,要確定一個人的命運,就不能只看今生的問題,應該還要去觀察前生與來生的問題。
比如:有兩個孩子要參加升學考試,有一個很努力在準備應考的學業,另外一個卻是不用功作準備,結果不用功作準備的孩子考上了,為何會這樣呢?
如果你只看現在,一定會為努力準備應考的孩子抱不平。
其實考上的孩子,從小學開始,就很認真在學習課業,已經有了很穩定的學業基礎,考前不用功作準備,也不礙考試;另一個孩子,從小學開始,讀書只是混日子,只在考前幾個月拼命的K書,沒有學業基礎,拚也沒有用。
反過來說,考上的孩子,如果從此之後,不再努力讀書,他也是會出現留級、退學的現象;那一個沒考上的孩子,在準備考試的幾個月中,如果頓悟到讀書的成敗道理,有了讀書心得,再努力補習,隔年再參加升學考試,也會有考上的機會。
人的命運,也是一樣,可以藉著因緣的轉變來加以改變的。
相命師給人看相,他對手相及面相的說法,確實有它的準確性,因為這些相術,都是古人累積下來的經驗統計,所以也有它的命中率。
不過真正懂得算命的人,他只說人家的優缺點,不會告訴人家的禍福,如果算命的人,向人表示,他能幫人改命、改運,這都是騙人的妄語,因為命運是由自己的業力來安排的,所以命運是可以改,但不是交給算命的人來幫你改,是交給自己的業行去改命運。
比如:你經常提起正念,約束自己不可存有害人之心,對父母、子女、妻子、朋友,要講忠孝禮義,生活起居要有紀律,修身養性,不可亂發脾氣,心中也要常懷一顆慈悲心,以清醒的頭腦判斷事理,如果這種正念能夠相續不斷,業行自然會慢慢地將不好的命,運轉改成為好命。
因此以「正見善行」的行持,投資求生人天道,來生的命運就能依照自己的理想,從今生的業行去作運轉。
人天根性的人,只要依照這十種行持去投資,就能夠擁有生活在人天道的福報因緣。
不過本段經文向我們提示說,這種的人天福樂,並不是最殊勝的福樂,那麼,人天的福樂有什麼缺憾的地方呢?
以人類身心問題來做探討,有一些痛苦,都不是生活上的福樂可以彌補得了的。
先從身體的生理痛苦來看,凡是有生命體,就會有「生、老、病、死」的生理變化的痛苦。
在佛法裡,我們時常可以看到「生老病死」這四個字,可是我們在生活中,卻又很少發覺這四種現象,如影隨形的跟在自己身上,總是要在這四苦的逼迫下,才會驚覺到生、老、病、死的生理痛苦,是一輩子如影隨形的跟在身上的事實。
身體的生理變化現象,健康的慢慢會不健康,年壯的身體慢慢的會老化衰弱,只是有的人,體質較弱,生理變化得比較明顯,有的人,體質比較強壯,生理變化得比較慢,不論是怎樣的體質,或怎樣的體形,凡是有生命體,就有這些生、老、病、死的生理變化現象。
所以我們從呱呱墮地的時候,就開始承受生理變化的痛苦,只是童年生機旺盛,不覺得生理變化的苦,長大之後,漸漸的就會感覺到生理不調的種種痛苦。上了年紀,老化的生理苦,還不算是苦,如果老病相煎,想求生不得、想要求死也不能,這種生理病苦,才是苦不堪言的痛苦。
從精神不安的痛苦來說,這方面的苦,佛法稱它為「心苦」。
心理的苦有什麼現象呢?把它歸納起來,有: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三種。
「求不得苦」是從愛憎的心理產生出來的,見到別人擁有,自己沒有,心裡就苦惱,便百般渴望得到;等到自己追求到的時候,又發覺所擁有的,變成自己生活上的累贅,這時想要放捨這些累贅,又沒有因緣放捨,苦惱就來煩心。這是對外物的得失,常常看得到的求不得苦現象。
「愛別離」與「怨憎會」,則是兩個完全相反的情境所引發的心苦。
一個是從「愛」引生的苦,一個是由「怨」引生的苦,這兩種苦,都是從人際接觸所帶出來的苦惱。
人與人相處,能夠恩愛,當然是很好,可是在這個世間上,偏偏會有折散恩愛相聚的別離因緣,當恩愛別離時,就產生了「愛別離苦」。
沒有緣份的人,不如永遠不相見,可是在這個世間上,偏偏又會有冤家路窄的相聚因緣,遇到怨家共處的因緣,就會產生「怨憎會」的心苦。
人生,生理變化會引發「生老病死」苦,心理變化會引發「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苦,這些現實上的痛苦與生理上的身苦,人人大致都差不多,我有病是苦,你有病還是苦,感冒、酸痛的難受都一樣;老弱無力的狀況也都差不多;至於死苦,雖然有人能無疾而終,這畢竟很少的,死依個人的業報,在臨終時雖然有所差異,但畢竟還是苦的。
所以在身苦方面,每個人的感受,大致應該是一樣的。
精神上的心苦,就有差別了,有的人比較會去追求物質的享受,有的人則比較大而化之,所以物質生活所引發的心苦,常因人而異。
不過以一般凡夫的情境來講,身心和合的五蘊,在「色受想行識」相互緣起的過程中,是會產生五蘊熾盛的逼迫性的痛苦。
上面所分析的身心痛苦,從相對立場來說,我們並不能因此現象而下一個定論說:『因為身心有如此苦惱現象,所以世間唯苦。』
苦與樂是相對緣生的情境,當我們還年輕的時候,當我們無病且又健康的時候,那種生龍活虎的生活魄力,也能帶給人很多的快樂情境,為什麼一定要說「世間是苦」?
我們一家人一直是恩愛共住、幸福美滿、為什麼一定要說人間有愛別離苦呢?
我現在擁有的都很好,也沒有什麼缺乏,為什麼一定要說人的生活有求不得苦呢?
所以從苦與樂的對待現象來講,要以苦惱的這一面,為世間的生活下一個定論,說「世間唯苦」,有的人是不能接受的。
因此佛法特別將苦諦的意義,下一個定義,說苦的內涵,就是「逼迫性的」、「熱惱性的」。
前面提到的諸苦,給人的感受都是含有逼迫、苦惱的性質。
譬如:身體老化,漸漸的由健康變化成衰弱,會逼迫著我們為身體苦惱不安。
因為世間諸苦含有「逼迫、苦惱」的性質,所以佛法對世間的生活,才下一個結論,說「世間唯苦」。
若要體驗一下「世間苦」的逼迫、苦惱現象,我們可以從「物質、心理、生命」這三方面的生活感受做探討,自然可以體會到「世間苦」的逼迫性、熱惱性的苦惱。
「物質方面」給人的逼迫苦惱,是從事物的永不安定產生的。
佛法說「諸行無常」,提示我們,隨因緣的轉變,世間萬事萬物的流動、轉換、變化,都會給人產生逼迫性、苦惱性的壓力。
比如:物質的享受,隨因緣的變化,心念的需求,就會在因緣變化中,產生執物流轉的逼迫性、苦惱性的不安。有一個故事,可以用來說明,相同的物質享受,隨因緣的變化,心念的需求,對美好的享受,也會有逼迫性、苦惱性的壓力。
以前,有一個人中了狀元,衣錦返鄉。
他的岳父高興有這位出人頭地的女婿,於是就請女婿來家中用餐,岳母特地為女婿煮一道最有鄉土味的芋仔圓米粉湯,這是米粉加上芋頭和湯圓的餐點,女婿很久沒有嚐到這種鄉土味的餐點,很快就把這碗餐點吃完。
岳母看女婿這麼快就吃完芋仔圓米粉湯,知道他喜歡這道餐點,趕緊又去廚房端一大碗出來給女婿吃,女婿又再將第二大碗吃下去,這時女婿覺得肚子已經很飽了,可是岳母太熱情了,看女婿吃完了第二碗,馬上又到廚房,端出一大碗要給女婿吃。
本來是一道美食,可是女婿肚子已經很飽了,美食就不中飽人食,女婿看到岳母把第三大碗端來時,實在苦不堪言,但是在禮貌上還是勉強把第三碗撐下去,岳母看他吃完,又從廚房再端出第四大碗,女婿看到了,趕緊拔腿就跑了,岳母、岳父以為他客氣,也趕緊追出門去,要追回來吃芋仔圓米粉湯,這個女婿撐著過飽的肚子跑路,後面又有人追趕,當下使他覺得到「逼迫」就是人生最痛苦的事情。
女婿新官上任,當了縣令,上任所辦的第一椿事情是審罰一個小偷的罪刑,這時縣令想到「逼迫」是人生最痛苦的事情,就打算以「逼迫」的痛苦來折磨小偷,他吩咐部下先煮四大碗芋仔圓米粉湯給小偷吃,吃完之後馬上放人,然後再從後面追趕小偷。
部下遵照指示,那個小偷本已餓了幾餐,吃下四碗芋仔圓米粉湯後,正好補足虛弱的體力,人一放,跑路特別快,縣令的部下追也追不到小偷了。
同樣的米粉大餐,飢餓的人感覺是最好的享受,相繼不斷吃下去,美好的享受也是會給人產生逼迫性、苦惱性的苦受。
可見一切物質的享用,隨因緣的變化,心念的需求,是沒辦法永遠保持一個固定狀態的。
現實的事物,隨時都在因緣的變化中在轉變現象,因為我們永遠趕不上事物的變化,事物的波動,就會讓人在執物流轉中,產生逼迫性、苦惱性的不安,所以就是現在給你擁有百分之百的美滿,轉換一箇因緣,這百分之百的美滿,可能也會給你帶來逼迫性、苦惱性的缺憾。
因為萬事萬物,都隨因緣在轉變,會給人在需求上,有永不安定的感受,因知,事物的需求,帶給人的感受是逼迫性、熱惱性的苦惱。
「心理方面」給人的逼迫苦惱,是從欲望的永無止盡產生的。
人類對情欲、物欲的追求永不滿足,因此欲望就像填不滿的無底深淵,使我們在情欲上、物欲上,發生難以克制的欲求衝動,人心一旦被欲望的愛結所繫縛,永無止盡的欲求,就會給人帶來逼迫性、熱惱性的生活壓力。
我們普門的理事性瀅法師,有一天搭乘一輛計程車,上車不久司機就問他:『我真想不通,你為什麼要出家?』並且又自言自語的說:『我除了開計程車外,也販賣醬瓜,遇到需要的人就賣給他。』
性瀅法師問他:『你何必這麼辛苦,開計程又賣醬瓜?』
計程車司機說:『我希望自己,往後能在台北、台中、高雄各建立一個家,每個家都擁有一位太太,所以必須兼差多賺錢。』
這真是與眾不同的願望,我和廣大的信眾接觸,大多數人都只背一個家,而且一個家就背得很辛苦了,這位計程車司機竟然發願要背三個家,像這種累贅,都是欲望的衝動所帶來的。
因為他覺得中、南、北都有一個家,是自己的人生享受,是件光榮的事,所以他朝這個目標拼命去爭取,為自己帶來生活上的勞碌,帶來了逼迫性、熱惱性的生活壓力。
可見人一旦被欲望的愛結所繫縛,即使心甘情願為欲望而奔勞,欲望的衝動也會帶給人逼迫性、熱惱性的生活壓力。
「生命方面」給人的逼迫苦惱,是從箇體生命的一期生死產生的。
每個人都希望箇體的生命現象是永恆的,可是任何箇體的存在,都會隨因緣的變化,產生一期又一期的生滅現象,所以箇體的生命,會隨每一期生命因緣的生滅現象,出現生住異滅的變化,因此每一期的箇體,生命過程都不是恆久性的,在生住異滅的因緣遷流中,所出現的生老病死現象,就會給人帶來逼迫性、熱惱性的生活痛苦。
從以上這三方面的分析,說明了我們整箇世間的一切一切,都在「諸行無常」的定律下運轉,因此,佛法站在這樣的角度,以「諸行無常」的定律,為世間的林林總總下個定論,說「世間唯苦」,這個苦,不是只針對對待性的苦樂現象所下的定義,是針對「無常」的逼迫性、熱惱性所下的定義。
如果只針對現實生活的身心痛苦的感受來說,則尚有相對一面的感受,有苦則有樂,有病則有健康,有美則有醜,如此就不一定能完全用「憂悲苦惱」來涵蓋現實生活的感受。
所以佛法提到「世間唯苦」的這個苦諦的定義,是「聖者」以豁然了達的智慧眼光,透視出「諸行無常」的定律,從無常的逼迫性、苦惱性所下的判斷。
這樣的觀念,對貪享世樂的凡夫來說,是領會不來也領會不到的問題,所以凡夫一生即使歷盡滄桑,也領悟不出「諸行無常」的逼迫性,還是在追求明天比今天更好,來生比今生更好的世樂,不想出離。
雖然凡夫好像感受不出「諸行無常」的逼迫性,但不代表凡夫的生活,沒有受到無常的逼迫,在生滅因緣中,凡夫因貪染世樂,欲望的衝動,自然就會讓人在得失的因緣中打轉,即使有世樂的一面,終究還是擺脫不了逼迫的生活壓力,這就是人天福樂的缺憾。
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因為了解佛法所說的苦諦,知道淨化自己對世樂的貪染習性,雖然一樣過著世間生活,卻有克制各種欲望的力量,所以能擺脫情欲、物欲的衝動情緒,了解事物永不安定的無常現象,就不至於執物流轉,脫落了逼迫性、苦惱性的壓力。
因此發菩提心的人所成就的福樂,會比人天根性的福樂更加自在、快樂,甚至比二乘根性的福樂還要殊勝。
二乘人的福樂是指聲聞人與緣覺人所成就的「涅槃」解脫樂,這種解脫樂與人天福樂內涵是不同的。因為小乘根性的修行心態和人天根性的修行心態不同,所以他們所成就的福樂內涵也有差別。
要了解二乘人的福樂,我們就要先了解三乘人的修行心態,現在我再用一個比喻,向大家說明人天根性、二乘根性、菩薩根性等三乘人,修行心態的差異:
有一艘船在海中翻覆了,有部份人因不會游泳而隨波逐流,險象環生;有部份人則奮勇游上岸,在岸上慶幸自己得到平安,然後就舒服的躺下休息,不管在海中隨波逐流的人是死是活;又有極少部份的人雖會游泳,卻不急於游上岸,他還想要把那些不會游泳快要沈下海底的人救上岸。
我們用這三類人的處境與心態來做比喻:那些不會游泳的人,就如人天根性行者的修行心態,凡夫在苦海中生活,因為不明白因果,不懂善惡事理,所以就像不會游泳的人,在苦海中沉淪,能過且過,險象環生。
那些奮勇游上岸,躺下休息的人,就如二乘根性行者的修行心態,因為他會游泳,便急於為自己處境求解脫,到了彼岸,便只顧享受自己的安樂;另外那部份會游泳並救人上岸的人,就如菩薩根性行者的修行心態「但為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二乘行者是以「出離心」在做修行,出離心的建立,必定要正觀因緣的生滅現象,從生滅的前因後果,透視到緣起現象的性空面目,才能建立出離心的理念。
緣起現象的因果關係,重重疊疊,非常繁複,所以要脫落緣起因果重重現象的羈絆,真正的切入「性空」理念中修出離行,不是有一番「看破放下」的歷練,是很難切入的,所以二乘人的出離行,要以我們凡夫的心境切入,是很困難的,難到什麼程度呢?
佛經中有一個比喻:
有一天,阿難尊者出去托缽時,看到有人表演射箭的技藝,射箭者站在距離很遠的地方發射,每一支箭都能射中遠方所設定的很小很小的目標,阿難尊者看到如此高超的射藝,認為這是非常希有難得的能力。
回僧團後,阿難把自己所看到的射藝告訴佛陀:『我今天看到神奇的射藝表演,一個人站在很遠的距離射箭,他發出去的每一支箭都能夠射中遠方所設定的每一個很小很小的目標,真是難得的能力呀!』
佛陀對阿難說:『這固然是難,可是有一件事情比你看到的射藝還要難,那就是了解緣起法,並且接受它,相信它,又將它實踐在修行上,這才是真正的難。這種困難度,若要舉一個例子來形容,就如拔一根毛髮,把它分為一百分,讓你站在距離很遠的地方發射,每一支箭都要射中百分之一的毛髮。認識、體悟、實踐緣起法,就有這般的高難度,這種高難度比起你剛才說的那種射藝,可就難上幾千萬倍哦!』
可見,我們雖然從佛法中,都知道緣起的定律是在說明「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緣生緣滅的道理,但要從緣起法去實踐體悟認識緣生緣滅的「性空」真理,而且再將緣起法應用在修行上,就如同佛陀所說的這個比喻,好像要射中百分之一毛髮一般的高難度。
所以接下來我要向大家介紹的二乘人的修證,在我個人的表達上和大家的聽受上,一樣會有如同這個比喻一般的困難。
前面所說明的人天福樂的果報現象,不論是樂是苦,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上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事,這就比較容易了解,縱使每個人的領受力有差異,也不會有太多的差距,但下面所要講的二乘人的修證果報的殊勝境界,必須要有出世的智慧,而且身心要有「看破放下」的修行歷練的行者,才能體會到「出世」境界的涅槃解脫內涵。
佛陀住世時,為弟子所開示的出世間法,全部都是他親身自證自悟的境界,他已完全親證到那種解脫的內涵,所以能將自己深悟到的世間萬象的本地風光,親切的表達出來,引導迷戀世間萬象的眾生,透視世間的本來面目,建立出離心,修學出離行。
當時親近在佛陀座下的弟子,有些對於宇宙人生的種種現象,早也已經有過一番思考與探討,因印度在當時的哲學思想,就已經很蓬勃了,不少人都有追求生活解脫的理念,所以佛陀與弟子之間,法的授受,很容易契入。
出世者的解脫自在,我還在修學中,有時會感受到某些煩惱放下的輕安喜悅,但聖者的解脫分,我還沒有親證的體驗,雖然個人出家得早,看得多、學得多,必竟還是在凡夫的煩惱心境中作淨化身心的體驗階段上。
在座的各位,有的是初學,有的經論或許已經看得很多了,但畢竟都是凡夫,面對著大家,我即使能根據經典以自己的表達能力,把二乘人修證的解脫內涵形容出來,可能也會因為彼此都還在凡夫地,產生授受的障礙,就像隔鞋抓癢一樣,沒有親切感。
在海中飄流的人,必定要學會游泳技能,才有自救的能力,所以二乘人的「出離行」,也是發菩提心在苦海中行菩薩道的人,必定要長養勘驗的能力。優婆塞戒經闡揚的是大乘菩薩道的修養,出離行也是必須要探討的行持,因此我們總不能因為授受有障礙,就因噎廢食,不去探討出世法的修證修養。
佛陀曾做一個比喻,他說:
如果我們這個世間是由財富、名位、權勢等所堆砌起來的一座迷宮,只有眼睛明亮沒毛病並且雙腳行動自如的人,才能走出這座迷宮,因為這個人具足有這兩個條件,要走出迷宮只是時間的遲早問題而已。
今日我們所以難以出離迷宮的困惑,就是我們的眼睛被無明塵垢矇住了,我們雙腳給煩惱繩索綁住了,如果我們時常去探尋出世法的智慧寶藏,矇蔽在眼晴上的塵垢漸漸的就會脫落,雙腳的煩惱繩索也會漸漸的鬆綁,無形中你就會發現自己已經長養出些許走出迷宮的能力了。
比如:你對現實人生的福樂憂苦感受,在學佛過程中,漸漸的能夠看淡,這就顯示出你已經有了些許出離迷宮的能力了。
學佛的人修學出世法,培養「正信」觀念,是很重要的課題。
很多人信佛多年,還只是在求神問卜、求神通、求加被、求灌頂等上面打轉,會這樣愚昧的攀求外境塵緣,就是他們對佛法沒有建立「正信」的信仰,沒正信當然也就提不起「正念」。
其實學佛者,並不一定要看到信佛以後,很快的就賺了大錢,從貧轉富;或拜懺以後,很快的病就好了起來,這才算是獲得學佛的福祉,只要你能夠通達因果,不被世間的福樂憂苦所迷惑,就已經獲得佛法的加被了。
有人看到某些出家人的行儀,會有祥和、自在的感覺,事實上,修養再高的出家人,同樣都是要面對世間的人事,為什麼有些出家人在人事的是非中打轉,還能流露出那份祥和、自在的氣質呢?
這就是來自於學佛後的佛法加被。
下面我要說明的二乘世出法的修證內涵,大家如果無法親切的從我的表達中,感受到解脫的自在情境,不妨也可以從那些能夠流露出祥和、自在氣質的出家人身上,去領受他的身教,或許也可體會到一點皮毛。
經文中的「二乘人」,又稱小乘行者,是指修持聲聞法與緣覺法這二種小乘法的行者,所以「聲聞法」與「緣覺法」又稱作「小乘佛法」,這是站在大乘佛教的觀點,來看聲聞、緣覺人的修行法教,才稱作「小乘」。
「乘」有運載的意義,意思是說小乘法好像運載量不多的車輛,譬如:腳踏車,只能自己騎,頂多再載一個人;機車頂多再載二個人;再大一點的計程車也只能載四、五位乘客而已,不能像火車、輪船能載運大批的乘客。
二乘人的果報,是一種解脫自在的涅槃安樂,這種安樂和前面所講的人天根性者所追求的世間福樂是不同的。
人天根性者,只是為了要脫離眼前生活上的憂苦,他們所要出離的苦、所要追求的樂,是苦樂相對的情境,所以人天根性的人,他們所得到的福樂,只是將現實憂苦的情境減少一些而已,並沒有真正的出離世間的憂苦。
二乘人的涅槃安樂,不只要脫離眼前的現實憂苦,也要擺脫生死輪迴的束縛,真正的出離世間逼迫性、熱惱性的生死苦惱。
釋迦牟尼佛觀「因緣所生法」,悟見世間萬象的本來面目,他將親身自證、自悟的萬法緣起因果,以「苦、集、滅、道」四諦,作為法則,用以說明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緣起因果現象,引導弟子從「觀苦、知集、欣滅、修道」作修證。
當時佛陀座下弟子,聆聽佛陀開示「苦集滅道」四諦法的修證因果以後,依教修學,因此出離惑障,安住於涅槃解脫分的寂滅境界者,稱為「聲聞聖者」。
釋迦牟尼佛觀「生死輪迴的因緣」,以十二支的因緣,作為法則,用以說明因緣生因緣滅的現象,引導弟子從「還滅因緣」作修證。
當時佛陀座下弟子,聽聞十二因緣的因果關係,依十二因緣的還滅法修觀,因此出離無明惑,安住於涅槃解脫分的寂滅境界者,稱為「緣覺聖者」。
真理的體悟,不一定要靠名言文句來傳達,大自然的風吹草動、鳥鳴花開、日出月落的現象,也能夠傳達真理的訊息,因此古德說:『竹聲、水聲、是廣長舌,黃花、綠葉也是般若香。』觀萬物生態的變化現象,悟見緣起法則,從緣起法,悟證性空的真理,安住於涅槃解脫分的寂滅境界者,也稱為「緣覺聖者」這類的緣覺人,又稱「獨覺聖者」。
不論是「聲聞聖者」或「緣覺聖者」,都是要知緣起後,才能起修。
所以我們要瞭解四諦法,也要如實知四諦法的緣起現象,下面我將四諦法的緣起現象簡略作個說明:
「苦諦」:是佛陀在修觀中,深悟出來的身心現象,用以說明「苦惱」的逼迫性。人的生活,身心兩方面都充滿「苦惱」的現象,這種苦,帶有逼迫性的不安。
比如:生病的苦,寒冷的苦,會帶來身體的苦受與心理的不安;即使沒有病,身體健康,衣食住行無缺,難免也會因「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的因緣聚會,在心中產生不安的苦受,由於外境的不協調,這個「色受想行識」和合的身心,就會相互緣起五蘊熾盛苦。
不管是生老病死或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或五蘊熾盛的現象,給人的感受都是逼迫性的不安,它能讓人感到莫名其妙的不自在與煩燥。
總之,生活在世間上所感受到的苦,它可能來自於自己身心上的不安,也可能來自於外境的不協調,雖然是外境不協調所引發的苦受,一樣也是聚集在身心上。因此佛陀告訴我們,這個身心的結合,是一個「苦」的大總體,它的性質則是逼迫性的。
「集諦」:是佛陀在修觀中,深悟出來的業力現象,用以說明「集行」的招感性。「集行」的招感內容,包括煩惱惑的業行,還有煩惱業行所留下來的習性。良善的心念萌起時,身體就會造作善的行為;惡惱的心念蠢動時,身體就會去造作惡的行為。
不論善的行為或是惡的行為,都會產生招感性的習性影響力,這個影響力稱為「業力」。因為業力是苦惱與快樂果報的引動力,所以它的性質是招感性的。
佛陀在修觀中,發現人生身心上的種種苦受,都是經由煩惱惑引發業行,然後又由業行習性的影響力∣業力,再招感業報,出現另一業報現象的因緣。
所以生命的過程不僅是今生,往上推溯,還有無量的過去生;往後看,則有明天、後天、明年、及無量的來生;這三個時段的生死現象,都是業力聚集招感出來的業報現象。
因知,「集諦」與「苦諦」是相互緣起的因果,集的招感,是苦的「因」;苦的逼迫,是集的「果」。
佛陀拿「苦諦」與「集諦」的道理,用來說明世間萬法的緣起因果現象,讓修行者明白,生死源流是來自於煩惱惑的業行,因造業才招感業力,在業力的牽動下,現前這期生命個體的煩惱業行,又引生了下期的業報因緣,招感未來生的苦果,因為每一期的業報因緣,都會產生招感性的業力,生生死死的輪迴現象就相續不息。
因為有集諦這個不理想的源流,所以會緣起苦諦這個不理想的果。若要解脫這種不理想的業緣,唯一的方法,就是要將集的煩惱業惑斷盡。
修學者長養出遠離煩惱的力量以後,如果面對現實的一切不自在的生活情境時,不會感受到有苦的衝擊與逼迫,這時就有安住在寂滅領域的消息了,這個超煩惱的寂滅領域,就是四諦中的「滅諦」所要修證的境界。
「滅諦」:是佛陀在修觀中,深悟自證的身心解脫境界。
用以說明「寂滅」的法境是可證性。
「寂滅」法境的清涼自在,是經由「自證」開發出來的,不是他人可以傳授的,所以想要有身心解脫自在的清涼領域,就要有遠離煩惱的「自證」經驗。
經典形容煩惱滅除的自在清涼心境,就像走在烈日高照下的人,好不容易找到一處乘涼的樹蔭,坐在樹蔭下享受微風的吹拂那般的涼爽自在。
寂滅的解脫安樂,是可證性的法境,要從修證的行持做開發,斷一分煩惱,相對的就能證得一分解脫安樂,所以蒙蔽在煩惱惑中的人,是無法享受到「滅諦」法境中的清涼自在。
「道諦」:是佛陀在修觀中,深悟自證的修證路徑。用以說明「道業」的可修性。煩惱惑要在漸修中分斷,修行者一分一分的出離煩惱惑,內心的自在清涼心境,就會漸次的提昇。分斷煩惱的這條漸修路徑,稱為「道業」,唯有經由修證的這條「道業」路徑,才能出離煩惱,證入「滅諦」的解脫安樂。
因知,「滅諦」與「道諦」,也有相互緣起的因果關係,道的可修,是滅的「因」;滅的可證,是道的「果」,佛陀拿「滅諦」與「道諦」的道理,用來說明修證出世間法的緣起因果現象,讓修行者明白,要具備有修道的因,才能證入寂滅的果。
四諦的名相,前面所談的「苦諦」與「集諦」,是相互緣起世間法的業行因果,集是因,苦是果,由「集」而招「苦」;後面所談的「滅諦」與「道諦」,是相互緣起出世間法的修證因果,道是因,滅是果,由修「道」而證「滅」。
這四諦道理,我們凡夫的認識,只是「四諦」名相的名言道理,聖者卻是如實知四諦法,並如實證四諦法。
因為凡夫雖然了知「苦、集、滅、道」四諦的前因後果,並沒實際作修證,不想要斷集,也不想要修道與證滅,下意識還是希望來生比今生更好,希望財富更多、更美貌、更健康、更有人緣,沒有欣滅的修道意願,對四諦的認識,就只是停留在名言的道理而已。
聖者聽了四諦的真理之後,就希望能夠親自去修證與實踐,所以聖者對四諦的認識,不是理論歸理論的名言認識,他們是將四諦的道理融入修證體驗中,能夠如實知苦的逼迫性,如實知集的招感性,就能夠如實的修道,如實的證滅,四諦的道理,經由聖者如實知、如實修、如實證之後,它的存在,即彰顯出真理的價值性了。
「諦」就是真理,有「不變」義,所以「苦諦」所談的現象,擺到那個時空裡,永遠就是逼迫性的;「集諦」所談的現象,永遠是招感性的。
如果苦的逼迫性是快樂的,苦的由來也不是來自於集,那麼千百年來,四諦的道理就不可能被認為是「真理」。
聲聞行者,從四諦法如實見緣起,自然就會經歷「觀苦、知集、欣滅、修道」的修證過程,讓未來不再有無量生死的延續。欣滅修道的修證,好比火焰不再加柴,它終有柴盡火熄的時候。
聲聞聖者正觀世出世間法的緣起現象,便發出離心,修出離行,在出世間法的修證中,培養修道證滅的智慧,行者的修證,能夠發露出智慧時,就有斷無明離貪愛的自信心,雖然不能一下斷盡煩惱習氣,但聲聞聖者在修證時,有自度的毅力,所以在漸修中,就能使煩惱習氣從重而輕、從強而弱,最後產生不了作用。
聲聞聖者修「斷無明、離貪愛」的情形,就像一顆樹把它連根挖起來,它的枝葉失去了生長的依怙時,也許還會短暫的保持翠綠的生機,幾天之後就會慢慢枯萎了。如果連根拔起後,又把它放在大太陽下曝曬,枝葉的短暫青翠生機就難以保持了。
聲聞聖者修斷無明煩惱的時候,一時還無法制伏的貪愛習性,就好比連根拔起的樹枝葉的短暫生機一樣,儘管它還有存活的現象,慢慢的它的生機也會消失無蹤,如果再以勇猛心努力修斷,就如樹木連根拔起後,又把它放在大太陽之下曝曬,枝葉的短暫青翠生機很快就難以保持了。
聲聞聖者,在自我教育下,對自己的未來,有一份強而有力的自度信心,所以要擺脫煩惱的情執,最多只有七番生死,也就是說七次天上或人間的來往,就能了斷生死束縛,獲得解脫。
聲聞行者,修斷煩惱,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四種果位的解脫層次,「須陀洹」這個果位是初果,又稱「預流果」。
「預」是參預入流的意思,就是修證的工夫,已進入聖者之流。
須陀洹果,是聲聞人修證出世間法的第一個果位,若以現今小學、國中、高中、大學的學制來區分,須陀洹的果位是屬小學畢業的階段。
小學的程度看起來雖沒什麼稀奇,可是要升學國中、高中、大學,若沒有小學的學程,就沒有往上學習的基礎,所以小學是升學的必備根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
聲聞人修證到初果,就進入聖者之流,對了斷生死得解脫,已經有一份自度的信心,因此這個果位,是轉凡入聖的轉捩點。
經典中,對「初果」這個果位的修證,是非常讚嘆的,古德把證「初果」的修行,比喻作如同破竹竿的第一個竹節,劈竹竿如果第一個竹節破開,就有節節推進直劈到底的勢力。
初果的行持,是要突破第一個煩惱節,所以修證所下的工夫最費力,破開第一個煩惱節之後,就如參加過升學考試,擠入升學考試的窄門,以後的路就容易走了。因此,聲聞人若能證入初果,他要再進修到二果、三果、四果就不會有困難。
初果聖者有知法入法的能力,他所修斷的煩惱內涵,是「三結見惑已盡」。此後的生死業道,就不會墮入惡趣,最多再經歷天上人間的七番生死,就了斷生死,不受後有。
三結的「結」,和「煩惱」是同體的異名,結是繫縛義,煩惱是擾亂義。煩惱與結的名相,一個是從凡夫的迷惑立場建立的名言,一個是從聖者修證的立場建立的名言。
「煩惱」是指凡夫被「貪瞋痴」迷惑的擾亂現象,通常我們都說「貪、瞋、痴」是生死煩惱的根本,凡夫的業行都是從「貪瞋痴」的惑障所引出來的,所以站在凡夫的立場上,我們說一切煩惱的根,是「貪、瞋、痴」。
貪、瞋、痴,又名為「三毒」,因為它所引發的業行,會毒害一個人,使他從善道墮落惡道。
既然在貪瞋癡念中,連往生人天善道的因緣,都沒有辦法掌握,要獲得出離生死的解脫樂,更加是不可能的事。所以「煩惱」的名相,是從凡夫的迷惑立場建立出來的名言。
從修證立場來說,「結」可以解釋作解脫生死的「阻力」。
聖者知法入法,經過一段時間的修行之後,煩惱在他內心的擾亂,已不像我們凡夫受到貪、瞋、痴的擾亂那麼嚴重,但是要直超聖者的自在境界,還有繫縛的阻力,這種阻力,只是無量生死流中所餘留下來的習氣而已,聖者不會以「習氣」再去引發業行。
對聖者來說,「習氣」不是真煩惱,真煩惱是指無法克制的惱亂力量,也就是凡夫的貪瞋癡,它會引發業行,使人起惑再造業、由造業再招感業果,使業行不斷,緣生生死輪迴的現象。
聲聞人要將三結見惑斷盡,生死流才能止息。因此,進入預流果位的聖者,對了斷生死的阻力,就不用「煩惱」這個名言,通常都用「結」這個名言,所以「結」的名相,是從聖者修證的立場所建立出來的名言。
「三結」是指「身見結、戒禁取見結、疑見結」,這三個結是煩惱的根。預入聖流的解脫內涵,是「三結見惑已盡」,這時就不會有煩惱再去引發業行,就能把握自己未來的生死,頂多是再經歷七次天上或人間的生死歷程,就能證入無生涅槃法境。所以聲聞人在把握取證阿羅漢果的無生涅槃之前,一定要斷盡這三結,才能掌握出離輪迴業道的因緣。
煩惱惑的修斷,分有二大類:一類是屬於見惑,稱為「見所斷煩惱」,這是指理障;另一類是屬於思惑,稱為「修所斷煩惱」,這是指事障。
行者以正見智慧就能斷除的煩惱,名為「見所斷煩惱」。
這是說,修行者如果能保持正知正見不忘失,這個正確觀念,能成就銳利的智慧,以此智慧去辨別現前境界,馬上就能夠知道是邪是正、是善是惡的現象,這種只要正知見就能頓斷的「理障煩惱」,是屬於「見道位」上所修證的「見所斷煩惱」。
行者除了要以正知見分辨邪正善惡之外,還要有思想的超越行持才能夠修斷的煩惱,名為「修所斷煩惱」。
這是說,長久以來在貪瞋癡念的薰習下,有些煩惱的思想已產生根深蒂固的情執,無法頓斷,還要再假以時間在事相的考驗中驗修,漸次、漸次去遠離、斷除事相的情執,這種需要超越煩惱思想才能慢慢修斷的「事障煩惱」,是屬於「修道位」上所修證的「修所斷煩惱」。
在「身見結、戒禁取見結、疑見結」這三個結中,我們可以發現每一個名相,都帶有一個「見」字,可見聲聞人初果「三結已盡」的修證,都屬於見道位上修證的「見所斷煩惱」,必須修斷八十八使見惑,才能夠證入初果聖位。
因為見道位上的「三結」,是轉凡入聖、超越生死的重要癥結,所以這三結的內容,我略作一下說明:
●第一、身見結:
身見結的「身見」又有一個名相,稱作「我見」。眾生都是妄認「色受想行識」五蘊假合的身心現象,以為是真實存在的主體,取執這個主體,就產生了「我」與「我所」的「身見」情執。
一般宗教界所講的神我,也是經由這個「身見」的情執,所緣生的自我投影,所以一般宗教所講的「神我不滅」的境界,都是經由「身見」的情執所執取的幻境。
這個「身見」情執,是修悟出世間法的煩惱障,因為一旦落入身見,一切思想都會順著身見的情執去執取,這樣就無法如實了知緣起的真理。
聲聞人修證四諦法,必定要如實了知緣起,否則他是無法在四諦法的修證中,見到現象的緣起法則;見不到現象的緣起法則,就無法契悟「性空」的真理,所以一定要把身見結破除掉,才能超越「身見」情執所執取的一切假和合的現象,契悟到「性空」的法身理體。
修行,對一個修學人天乘法的凡夫來說,因為他希望的是人天道的生活福樂,當然不必要積極引導他們在緣起法中,深切的去體悟「緣起性空」的「無我」真諦,因此對人天乘的凡夫,佛法並沒有積極向他講「無我」的道理,也沒有積極去破除「身見」情執所執取的一切假相,只是教他們利用緣起的因緣,如何從惡劣的環境走向更好的環境,如何從惡道超升到善道,如何讓自己保有人天道的福祉。
聲聞乘人所修的是出世法,要趣向的是解脫生死的出離行,所以一定要破除這個「身見」的情執,身見的結縛破開,見證法性的智慧才能現前,才不會順著「身見」的情執,妄執身心上的煩惱,造作惡行招感惡報,就是造作善業行為,也不會迴向人天果報。
因此,聲聞人要預入聖流,「身見結」必定要破,否則一切修行,都會導向人天果報,出離不了三界,就無法趣向無生,解脫生死。
●第二、戒禁取見結:
「戒禁取見」是指錯誤的修行方法。修行必定是要尋求身心的解脫,但是有不少宗教所建立的修行方法,都是錯誤的行持,他們以為透過一些苦行的修持,就能讓身心得到解脫。
比如:釋迦牟尼佛住世時,就有很多外道,以種種奇奇怪怪的苦行方式,在做修行,取執這些錯誤的方法做為行持,就是「戒禁取見」。
修行沒有正知見,就會依循一些沒有意義的戒禁法做修行,有人不吃不喝的站在烈日下曝曬;也有人冬天赤裸身體躺在寒冰上;又有人持豬戒、持狗戒、持牛戒,學習這些動物的生活形態;還有人躺在荊棘叢生的蔓草上,這許多無奇不有的修持方法,都是無意義的戒禁法,由於見解錯誤,以為執取這些修持方法,就能夠使人得解脫,就在這些戒禁法的行持上下功夫。
一個見證法性的聖者,已有正知見,絕對不會去做一些無意義的、不合理的修行,所以預入聖流的初果聲聞聖者,自然就會破除「戒禁取見」的見結束縛。
●第三、疑見結:
「疑見」是對真理沒有建立「清淨」的信仰。
「清淨信」又稱「不壞淨」,為何叫作「不壞淨」,不名為「不壞信」呢?因清淨的信仰,必然是「淨」和「信」結合一體的信仰,堅信不疑的信仰,就名叫「淨信」,在「信」字的前面,加上一個「淨」字,就是在說明對真理的信仰,沒有一點疑惑,縱使有外力的威迫利誘,都不改變動搖,如此堅定不疑的信仰,才能夠名叫「不壞淨」。
見正法的聖者,在轉凡入聖的階段,必定要修證「四不壞淨」,就是對「佛寶」、「法寶」、「僧寶」、「清淨戒行」,要建立不動搖的信仰心。
證四不壞淨的聖者,因為深信三寶和清淨的戒行,當然就不會懷疑善惡業報,也不會懷疑三世因果。
一般凡夫對佛法的信仰,都是半信半疑的程度,所以有些佛教徒表面上看起來很虔誠,好像很有智慧,可是在生老病死苦的逼迫下,還會去求神、問卦、看相、預算未來等等,雖然他們在某些方面看起來,好像對佛法已經有了正信觀念,其實他們對三寶的功德,還是半信半疑,因為信心不夠堅定,不能達到淨信的程度,所以有時候遇到某些難以解除的困苦或疑惑,為了要了解未來的命運,半信半疑的信心便會起動搖。
一個預入聖流階段的聖者,對佛法的信仰,絕對是堅定不疑不退轉的「不壞淨」,已經到達確實證入「四不壞淨」的程度,才算作是破除疑結了。
聲聞人要修證到「三結已盡」的不退轉位,要歷經「七賢」的修習位。
有關「七賢」的修習位,今天已經沒時間為大家分析,就留待下一回講座才作講解。
文/知義
編者按:久聞知義老和尚於願西精舍清修,丙戌年底因某一因緣,前往拜謁老人,蒙贈其著作《金剛經》今疏,其疏解經文方式,有助於引導初學者理解《金剛經》義,徵得老人同意,於本刊連載,分享讀者。
今疏:「佛告(問)須菩提:於意云何?」我釋迦「如來」往「昔在然燈佛」的「所」在,關「於」佛所說的「法有所得不「ㄈㄡˇ」?」須菩提說:「不(ㄈㄨˊ)也(沒有),世尊!如來在然燈佛」的「所」在,關「於」佛「法,實」際上是「無所得」的。
略釋:佛見須菩提已能不執聲聞相,為了看他執不執佛法相,即問「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昔即往日、以前或過去之意。
然燈佛是梵語提洹竭的譯稱。釋迦佛過去行菩薩道,於第二阿僧衹劫時,即遇此佛而蒙授記。「於法有所得不?」意謂在受記時得到甚麼法沒有?須菩提根據以往的經驗即說不(ㄈㄨˊ)也,意思就是沒有得到。
或云:既然說沒有,何以又說實無所得?因不(ㄈㄨˊ)也是從性空邊說;若從緣起邊說,於法還是有所得的,不然,怎能修至成佛?不過所得的是理不是事,因此名義上雖然有所得,但實際上是無所得的,否則,怎能蒙佛授記?故說於法實無所得的原因在此。
語譯:佛問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過去我在然燈佛那裡,關於佛所說法,是不是被我得到了?須菩提說沒有,世尊!如來在然燈佛那裡,實際上是沒有得到佛法的。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今疏:「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過「佛土不(ㄈㄡˇ)?」須菩提言:「不(ㄈㄨˊ)也,世尊!何以故」說沒有?因為所謂「莊嚴佛土者,」從性空邊說,「即非莊嚴,」但從緣起邊說,只「是」假「名莊嚴。」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今疏:「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過「佛土不(ㄈㄡˇ)?」須菩提言:「不(ㄈㄨˊ)也,世尊!何以故」說沒有?因為所謂「莊嚴佛土者,」從性空邊說,「即非莊嚴,」但從緣起邊說,只「是」假「名莊嚴。」
略釋:此為破修行的莊嚴相。所謂「莊嚴,」很難用適當的普通話說出來,勉強說是裝潢、裝飾、點綴和修行的意思。
ㄧ般人把莊嚴來形容人、物的美觀,這是即相的,菩薩莊嚴佛土是離相的,若能遠離諸相,即是無上莊嚴,今問「菩薩莊嚴佛土不(ㄈㄡˇ)?」是教不要執其莊嚴相。須菩提說(ㄈㄨˊ)也,是就性空邊說的。何以故下,是解說不(ㄈㄨˊ)也的理由。
語譯:佛言:須菩提!菩薩莊嚴了佛土嗎?須菩提說:沒有,世尊!為什麼沒有?所謂莊嚴佛土者,從性空邊說,即非莊嚴,但從緣起邊說,則是假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今疏:佛言:「是」因所謂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這樣的緣「故,須菩提!」所以「諸」位初發心的「菩薩」及「摩訶薩」的大菩薩,都「應如是」像這樣的才能「生」起阿耨菩提的「清淨心,不應」說不「住(執)色」法相就能「生」起清淨「心,」也「不應」說不「住(執)聲香味觸法」的相就能「生」起清淨「心,」應無所住,」不執一切相,因「而」即可「生」起「其」所發的清淨「心。」
略釋:因須菩提答得很對,所以佛說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如是即指下二句而言。「不應住色生心,」即不應執著色法相,否則心生分別,清淨心是無法生起的,聲香等法亦復如是,所以都不應住。
或問:那怎麼辦?所以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是不住一切相而清淨心便能生起。嚴格地說,清淨心是用不著生的,妄心若息,當下即是清淨心,如有生清淨心的念頭在,清淨心是無法生起的。
這是為前問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所作補充說明,因不應住色等生心,是說明云何降伏的辦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說明云何應住的。
語譯:是因為不住於相之故,所以諸菩薩摩訶薩,都應該像這樣才能生起清淨心的,不應該說不執著色法的相,就能生起清淨心,也不應該說不執著聲香味觸法的相,就能生起清淨心,應當不執一切相,清淨心就生起來了。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今疏:佛言:「須菩提!譬如」說「有」這樣的「人,身」體「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如「是」像這種「身」相「為」之「大不(ㄈㄡˇ)?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說甚大?因為「佛說」的是譬如,並「非」真的有那麼大的「身」體,只「是」假「名大身」而已。
略釋:此為破除對清淨心有所執著,故說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即是說所謂應如是生清淨心,也是假名安立的,和「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的道理一樣。
「佛說非身,是名大身,」即知須菩提已不執大身相,因此當亦不執清淨心相。
「須彌山」是梵語,譯為妙高山,位於四大海水中央,水面上下各有八萬四千由旬,因周圍有六萬座大大小小的山,所以稱之為山王。
語譯:須菩提!譬如說有這樣的一個人,身體像須彌山王,你想想看,這樣的身體大不大?須菩提說:太大了,世尊!不過佛所說的這種身體,並不是眞的有那麼大,而是假設有那麼大。須菩提!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道理,亦復如是。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
今疏:佛言:「須菩提,如(像)」這條「恆河中所有沙」子的「數」量,「如是」有像那樣多的「沙」子數量相「等」的「恆河,於意云何?是諸」那麼多的「恆河沙寧為多不(ㄈㄡˇ,是不是很多)?」
略釋:佛見須菩提既不執大相,故以多相驗之,目的是為下文較量功德而舖路。「恆河,」是印度境內的一條大河,但沙像麵粉一樣的細,因佛常在恆河兩岸說法,為了治療眾生執著的大病,故以沙數作譬喻,以對治其守一隅而棄萬方的痼疾。眾生之所以好執,因為心量太小,不知有形相的東西,是有限量的多和有限量的大,再多再大不過如此,佛為打破眾生心量的界限,故舉此喻,希望眾生從文字遊戲中得到解脫。
語譯:佛言:須菩提!像恆河裡面所有的沙,每一粒沙又成為一條恆河,你看那麼多恆河中所有的沙子是不是很多?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今疏:「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那麼多的「恆河尚」且「多」的「無」法計算它的「數」量,又「何況其」中所有的「沙」子?
略釋:「但諸恆河」,是指如是沙等恆河的恆河。
語譯:須菩提說:眞多,世尊!那麼多的恆河尚且多得無法計算,何況是那麼多的恆河沙?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今疏:佛言:「須菩提!我今」以誠「實」之「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堆「滿爾所」那麼多「恆河沙數」的「三千大千世界,以用(拿來)布施,」你看他們所「得」的「福」德「多不(ㄈㄡˇ,多不多)?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略釋:或許有人說:前面已經較量過一次功德,為甚麼又較量呢?因眾生貪執的習氣太深,而且善於健忘,為了加深其印象和擴大心量範圍,是故再作較量。
前面只說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現在是以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差距懸殊,故須重較,如見及此,就知道不是重複了。
「我今實言告汝」的今字,不能作現在解,應包括佛陀說法全部時間在內,不然將有前說不實之語病。這就像我今生沒有做壞事的今字,其理是一樣的。「實言,」是語義眞實不虛。
「實言告汝,」即實實在在的告訴你。「爾所恆河沙數,」是指上文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中的所有沙數而言。
語譯:佛言:須菩提!我今實實在在地告訴你: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堆滿了像那麼多恆河沙數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拿來布施,他們所得的福德多不多?須菩提說:太多了,世尊!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今疏:「佛告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的義理,若因工作關係不能全部受持,但那怕只有「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且能「為他人說,而此」受持經偈的「福德,勝」過「前」面以那麼多七寶布施的「福德。」
略釋:或問:受持經偈所得福德,何以勝過以那麼多七寶布施的福德?答:因布施如許七寶,得福只能利益人天;受持經偈,得福必能超凡入聖,是故勝前。
語譯:佛告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的義理,如能全部的照著去修當然更好,萬一有困難,那怕只能受持四句偈,並且還能講給別人聽,使其依之而行,將來所得的福德比以那麼多七寶布施的人更多。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
今疏:佛言:「復次,須菩提!隨」便是什麼人,無論在什麼地方,所演「說」的只要「是」這種「經,」那怕「乃至」只有「四句偈等,」
不要以為太少,「當知此」隨說是經之「處,一切世間天」上「人」間及「阿修羅」等眾生,「皆應供養,如」同「佛」的「塔廟」在那裡一樣,「何況有人盡能」全部「受持讀誦,」更是應當供養了。
略釋:這是教我們對受持此經者應當供養。「一切世間,」是指六道的世間而言。三惡道的眾生因業力牽纏,行動不得自由,故未列入。
「皆應供養,」即供給所需,養活生命之意。為什麼皆應供養?法華經云:『若經卷所在之處,若於園中,…若白衣舍,若在堂殿,若山谷曠野,是中皆應起塔供養。所以者何,當知此處,即是道場。』「塔廟,」梵語塔波,譯為方墳,或譯為廟,梵漢雙舉,故云塔廟。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下,應加更當供養等字,否則將與下文有點不協調的感覺。
語譯:其次,須菩提!無論什麼人,不管在甚麼地方,所講的只要是這種經,不管多少,那怕只有四句偈,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都應當來供養,好像佛的塔廟在那裡一樣,何況有人能完全受持讀誦,更要供養了。
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今疏:佛言:「須菩提!」為什麼說何況有人盡能受持更當供養?「當知是」盡能受持的「人,」已經「成就(具備)」了「最上第一希有」究竟成佛「之法。若是」像這種「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在那裡,對盡能受持者,應當「若(像)尊重」佛的「弟子(僧寶)」一樣。
略釋:經典所在之處等句,顯示三寶具足。
語譯:佛言:須菩提!當知盡能受持經偈的這個人,已經具備了成佛的功德,若見此經所在之處,等於有佛在那裡,對受持經偈的人,要像尊重佛的弟子一樣。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今疏:當佛說完若尊重弟子的「爾時,須菩提」即「白佛言:世尊!當」以「何」種「名」稱付予「此經?」今後「我等」四眾弟子,「云何(怎樣)奉」行受「持?」
略釋:須菩提求佛為此經正名,目的是以利流通,知道如何奉持,則不失其利益。「奉持,」奉是自利,持是利他。
語譯:當時須菩提即白佛言:世尊!您老打算對所說的這部經取個什麼名字?我們應當怎樣奉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今疏:「佛告須菩提:是(此)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此)」金剛般若波羅蜜來做它的「名字,汝」等應「當」如法好好地去「奉持。」
略釋:「汝當奉持,」即應當把全經的義理應用到日常生活上去,而改往修來,是為汝當奉持。倘不以為是,而窮年深究此一當字,勢必勞而無功。
語譯:佛告須菩提:這部經的名字就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用這個名字最好,你們應當依照此經的內容好好地奉持。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今疏:我之「所以者」要用金剛般若波羅蜜做此經的名字目的「何」在?因般若的功能像金剛,能壞一切法,而不為諸法所壞,所以用它來做經名。「須菩提!」須知「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略釋:為防止眾生執著金剛般若波羅蜜的法相,故說即非、是名以破之。
語譯:我為甚麼要用金剛般若波羅蜜來做這部經的名字?因般若像金剛一樣,能破一切法相,而不為諸相所壞,所以用它來做經名。須菩提!須知我所說的金剛般若波羅蜜,即非金剛般若波羅蜜,而是假名金剛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今疏: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在度化眾生時,「有所說法不(ㄈㄡˇ)?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略釋:佛為勘驗須菩提對上文所謂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理解的程度如何,故問如來有所說法不(ㄈㄡˇ)?即是我為眾生演說過修行的方法嗎?
須菩提對般若已深解義趣,即答無所說,要知須菩提不是沒有聽過佛說法,也不是說假話,而是依般若之理而答的,也就是說所謂說法,即非說法,是名說法的眞義,故云如來無所說,如說有所說,即有能說,因此即有說者及聽者的差別,如是即生四相,有四相就不能稱之為佛。
但事實上佛是不即一切相不離一切相的大聖,雖然為度生而說法,但不執有所說相。云無所說,不亦宜乎?
語譯: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我為眾生演說過修行的方法沒有?須菩提即白佛言:如來是無所說的。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今疏: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塵,」你看「是為多不(ㄈㄡˇ)?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今疏: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塵,」你看「是為多不(ㄈㄡˇ)?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略釋:佛為了破執多相,故問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塵多不多?微塵是肉眼所不能見的塵埃,故云微塵。所謂「甚多,」是就一般的對待心理而言,倘能做到不住於相,就不會有多少的差別,因此也就沒有煩惱。
語譯:須菩提!於意如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塵是不是很多?須菩提說:太多了,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今疏:佛言:「須菩提!」三千大千世界的「諸微塵,如來說非」為「微塵,」而「是」假「名」之曰「微塵。」同樣的,「如來」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亦「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明此理,你就不會說甚多了。
略釋:為了破執多相,所以說非微塵和非世界,這是就性空邊說,若從緣起邊說,是名微塵,是名世界。
「所謂非微塵,」因微塵無實在的自體可得,是故云非。以蓋房子的紅磚來說,是由無數微塵和合而成的一種假相,現在因稱它是紅磚,所以就非微塵,但磚又不能永遠為磚,自成磚相之後,又一天天在變壞,因此又隨著因緣變成別的東西,所以即非微塵。
世界是由微塵組合而成的,微塵即非微塵,則世界亦非世界,故云即非世界。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不能說世界是實有的,但在未空之前,不得不假名世界,故曰是名世界。
宇宙萬有所存在的時空雖然不同,但理都是一樣的,因此把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這三句列為公式:所謂什麼,即非什麼,是名什麼。
這個公式可以適用於任何事物,只要行得徹底,定可減少很多無謂的煩惱。
好比說這個小孩長的很好,如把公式用上去,保證氣氛就不一樣。所謂小孩,即非小孩,是名小孩。
因他將來會長大,不能永遠是小孩。所謂大人,即非大人,是名大人。以後老了又可以說,所謂老人即非老人,是名老人。人到太老的時後就會死,所謂死人,即非死人,是名死人。
但人雖死了,業識還在,所謂死了,不過像學生畢了業一樣,有的升學,有的就業,這就叫做隨業受報。即說所謂受報,即非受報,是名受報。如果身前精進念佛,此時即得往生西方,漸漸圓成佛道。
因此即說所謂成佛,即非成佛,是名成佛。
因為佛與眾生是對待的假名,好像病人和好人,因有病人,才叫沒有病的是好人,如果大家都健康,不但沒有病人的名稱,連好人的名詞也沒有了,本於此理,可以說假使大家都成了佛,以後成佛的名詞也聽不到,所以說是名成佛。
這個公式,看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可眞不容易,希望有志於佛者,把它應用到日常生活上去,對於修行會有很大的幫助。
語譯:須菩提!像那麼多的微塵,我說不是微塵,只是假名微塵。同樣的,我所說的世界,也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今疏: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因見到「三十二相」就以為是「見」到了「如來不(ㄈㄡˇ)?」須菩提言:「不(ㄈㄨˊ)也,世尊!不可以」因見到「三十二相」就認為是「得」以「見」到了「如來。何以故」說不可以?因「如來」所「說」的「三十二相,」從性空邊來看,「即是非」有此「相」可得的,所以只「是」假「名三十二相。」
略釋:這是說不但微塵和世界相不可執,就是佛的三十二相亦不可執,故問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ㄈㄡˇ)?所謂三十二相,即是三十二種特徵。
我們應當想到這個問題不單純,如所問的見如來不(ㄈㄡˇ)的如來就是釋迦如來,佛是不會問的,因此應該想到是指法身如來而言的,所以須菩提才說不(ㄈㄨˊ)也。
因如來的理體是不可以相見的,故云不(ㄈㄨˊ)也。
何以故下是說明不(ㄈㄨˊ)也的理由。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緣起的色身相,此相是生滅的假相,好比演戲的人,雖然扮做皇帝,其實並不是皇帝,但又不能說不是皇帝,所以是名三十二相,從性空邊說,即是非有此相,故云即是非相。
我們應當想到這個問題不單純,如所問的見如來不(ㄈㄡˇ)的如來就是釋迦如來,佛是不會問的,因此應該想到是指法身如來而言的,所以須菩提才說不(ㄈㄨˊ)也。
因如來的理體是不可以相見的,故云不(ㄈㄨˊ)也。
何以故下是說明不(ㄈㄨˊ)也的理由。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緣起的色身相,此相是生滅的假相,好比演戲的人,雖然扮做皇帝,其實並不是皇帝,但又不能說不是皇帝,所以是名三十二相,從性空邊說,即是非有此相,故云即是非相。
語譯:佛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說見到了三十二相就見到如來嗎?不能,世尊!不可以說見到了三十二相就是見到如來。
為甚麼?因您老所說的三十二相,不是眞的有這個東西,只是假名為三十二相。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今疏:佛言:「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以恆河沙」數「等」量的「身命布施,」當然可以獲得很多福德;「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人所得「福」德「甚(更)多。」
略釋:前面是以財物布施與受持經偈等較量功德,現以身命布施與受持經偈等較量功德,其義更深一層。
因眾生貪執習氣太深,一下子不容易全部放下,故以漸教法由少而多,由財物而生命,藉以說明法施的重要,如以為重複,這是不合理的看法。
為什麼說受持經偈的功德會有那麼好?如有人落水,你不顧一切的去救他,這種義舉,最多只落得個好人的名譽,就算你能發大心,在經常有人遇難的地方,蓋上房子,住在那裡等著救人,倒不如辦個游泳訓練班,把你的游泳技術免費傳授給別人,使大家都會游泳,豈不比下水救人更好?
或有人說:「這個辦法並不理想,如果大家都不游泳,豈不更妙?」
我認為這樣不對,要知道被水淹死的人,並不一定都是游泳的,有的是因為天災,有的是因工作而意外失足,又怎麼辦?所以我認為泳要游,人也要救。
如因救人而不能自救,其志雖可嘉,但其死也堪憐,若是大家都會游泳,就用不著別人救了,一舉兩得,豈不更妙!
「身命布施,」身是身體,命是生命。
佛在過去無量劫中,為求法華經,擊鼓宣令說:『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這是以身布施;還有佛在過去行菩薩道時,捨身飼虎,是為以命布施。
「其福甚多,」因財物、身命布施,只能救急於一時,經偈布施,乃能了無窮之生死,是故甚多。
語譯: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恆河沙數那麼多的身、命布施給別人,所得的福德當然很多;假若有人對於經中的義理了解得很透澈,因此除了自己照著去做之外,而且又能講給別人聽,使其依之而行,所得的福德,比以身命布施的人更多。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今疏:「爾時,須菩提」因「聞說」受持「是(此)經」其福甚多,由於「深解」箇中「義趣(道理),」高興的「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現在所「說」的「如是」像這種「甚深」般若「經典,我從昔」時以「來,」雖然已證阿羅漢「所得」的眞空「慧眼,」但還「未曾(沒有)得聞(聽到)如是」像這種甚深「之」般若「經」典!
略釋:因為須菩提在佛的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所以聞說是經,深解義趣。「聞說是經,」如說是經是指此金剛經,理雖不錯,倒不如說是『於此經中,…其福甚多』比較更踏實。
「涕淚悲泣,」是涕淚交流,悲泣不是悲哀而泣,是因深解義趣,喜極而泣,是為涕淚悲泣。
「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是指金剛經,所謂甚深,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甚深者,名莎迦耶,…何以故?推求根本,無所得故,其無所得,則為甚深。』
因須菩提只聽過小乘經,得生空慧,所以說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所謂眞空有大小乘之別:超出一切色相意識分別的寂滅境界,這是小乘的眞空;非空非不空,於中亦不生分別,是為大乘的眞空。
語譯:當時須菩提聽了受持經偈其福甚多,因深解其中義趣,所以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的世尊!像佛現在所說的這種般若經典,我雖證得慧眼,但從來還沒聽過像這麼好的經典!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今疏:須菩提又說:「世尊!」以後「若復(再)有人得」到機會而「聞是(此)經」之後,如果「信心清淨,」不生分別,因此「則生實相,當知是(此)人」已經「成就(具備)」了「第一希有」成佛的「功德。世尊!」我說則生實相的「是(此)實相者,」從性空邊說,「則是非」有此「相」可得,但為演說方便,「是」因此之「故,如來」啊!我才「說」信心清淨的境界,「名」為「實相。」
略釋:從若復有人得聞是經起,至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止,是說明得聞如是甚深經典的利益。
「得聞是經,」即得聞前說的經文主要內容: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應無所住行於布施: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乃至阿羅漢;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說非身,是名大身;如來無所說;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等義而不生疑惑,即是信心清淨。
因信心清淨不生分別,是為則生實相,因證實相,所以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是實相者,」是指則生實相而言的。
但實相是無相亦非無相的理體,因為無相,則生實相之相,亦不可得,所以說即是非相;因非無相,所以從緣起邊說,假名還是有的,故云是名實相。
語譯:世尊!將來若再有人,聽了般若妙法,信心清淨,於一切法不生分別,因此即生實相。當可知道這個人已經具備了成佛的功德。世尊,剛才我說則生實相的實相,並不是真有實相可得,只是假名實相。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今疏:須菩提說:「世尊!我今」親自「得聞」佛陀所說的「如是」像這種般若「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未「來」之「世、後五百歲」時,「其」中若「有眾生得聞是(此)經」而能「信解受持」者,「是(此)人則為第一希有,」實在太少了。
略釋:因須菩提已深解義趣,所以「信解受持不足為難,」即沒有困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即佛滅後的第五個五百年,此時眾生鬥爭堅固,行道者少,所以得聞是經能信解受持者,這種人實在太少,是為第一希有。
語譯:世尊!我現在聽到佛說的這種經典,因已深解義趣,所以信解受持,都沒有困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時,其中若有眾生聽到這種經能信解受持的,這種人實在太難得了!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今疏:我「何以故」說是人則為第一希有?因為「此人」必須「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才能信解受持此經的,但四相是不容易無的,故說第一希有。
或問「所以」要無四相「者」有「何」益處?因「我相即是」因緣而生的,從性空邊說,「非」有此「相」可得,那麼「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亦「即是非」有此「相」可得,如執此四相,就不能遠離一切相。「何以故」要離一切相?因為「離一切諸相,則」可「名」為「諸佛。」
略釋:何以故下是為上文是人則為第一希有所作的說明。我等四相是緣生的,所以即非是實相,四相不離,就無法遠離一切諸相,因我等四相是諸相的根本。
四相若離,就沒有諸相了。何以「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因離了一切相,即是實相,所以則名諸(為)佛。諸佛的諸字是語助詞。
語譯:為什麼說是人則為第一希有?因為他一定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不然則於此經是不能信解受持的。
或問:無了四相有什麼好處?因為我相是四大緣生的假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也是假相,若此四相不離,是不能遠離一切諸相的。為什麼要遠離一切諸相?因為離了一切諸相,就可以叫做佛了。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今疏:「佛告須菩提:如是」對的!「如是」對的!以後「若復」再「有人得聞是經」所說的眞理,如能「不」覺得「驚」奇、「不」恐「怖、」也「不畏」懼,「當知是(此)人甚為希有,」太難得了!
略釋:因為須菩提說得很對,是故佛言如是!如是!要想不驚、不怖、不畏,如能不住於相就能辦到。
但眾生不了諸法緣生性空之理,所以於諸法相妄生執著,而且千方百計以為己有,現在叫他遠離諸相,談何容易!因他擔心離了之後,將怎樣活下去?所以即生驚駭。
其實佛法並不是教人擺脫一切現實生活的資具,而是教人不要過分的貪求,在自他兩利的原則下,作適當和有限度運用,並不是不可以。
所以佛及至食時,也同樣的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即知正常生活還是需要的。
佛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些話,也是使眾生恐怖的原因之一,由於眾生擅於執著,為了怕苦所以學佛,好不容易把世法放下來,現在又聽說法尚應捨,把所學的佛法捨掉,以前所學的不但白費,而且以後又怎麼辦?
因此又產生恐怖。其實佛法好比吃飯的盌,為了盛飯,所以用盌,飯吃完了,盌也要放下,這是必然的,不必擔心下次吃飯沒有盌。
學佛的目的在成佛,只要能成佛,就不需要什麼,但也不缺什麼,何必恐怖。
因為須菩提說『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或有眾生說那有那麼簡單,世尊不是修了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我的業障那麼重,要修到什麼時候?因此畏怯。
老實說,怕難的人,永遠是不會成功的。當然成佛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但只要肯下功夫去修,也不是很困難的事。以修淨土來說,只要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如果信眞願切,矢志不懈,即能往生上品,花開見佛,即入佛乘,難甚麼?所以不要怕不能成佛,只怕不能切實修行。
語譯:佛告訴須菩提說:對的!對的!不過假若以後再有人聽到金剛經所講的道理,能夠不驚、不怖、不畏的,實在太少了。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今疏:佛言:「何以故」說當知是人甚為希有?因般若的功用,旨在離相,而末世眾生的貪心特重,教他離相,何等困難,故說甚為希有。
「須菩提!」因般若於六波羅蜜中,居於領導地位,所以「如來說」它是「第一波羅蜜,」不過從性空邊說,「即非第一波羅蜜,」若從緣起邊說,還「是」要假「名」叫做「第一波羅蜜。」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今疏:佛言:「何以故」說當知是人甚為希有?因般若的功用,旨在離相,而末世眾生的貪心特重,教他離相,何等困難,故說甚為希有。
「須菩提!」因般若於六波羅蜜中,居於領導地位,所以「如來說」它是「第一波羅蜜,」不過從性空邊說,「即非第一波羅蜜,」若從緣起邊說,還「是」要假「名」叫做「第一波羅蜜。」
略釋:如來為防止眾生,於第一波羅蜜產生執著,故說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語譯:為什麼說當知是人甚為希有?因般若的功用,旨在離相,而末世眾生的貪心特重,有能信受此經者,眞是難得,故說甚為希有。
須菩提!因般若於六波羅蜜中,居於領導地位,所以我說它是第一波羅蜜,不過從性空邊說,即非第一波羅蜜,若從緣起邊說,還是要假名叫做第一波羅蜜的。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今疏:佛言:「須菩提!」不僅般若波羅蜜是如此,其餘的五個波羅蜜也都一樣,就以「忍辱波羅蜜」來說,「如來」同樣地「說」即「非忍辱波羅蜜;」若從緣起邊說,還「是」要假「名」叫做「忍辱波羅蜜。」
語譯:為什麼說當知是人甚為希有?因般若的功用,旨在離相,而末世眾生的貪心特重,有能信受此經者,眞是難得,故說甚為希有。
須菩提!因般若於六波羅蜜中,居於領導地位,所以我說它是第一波羅蜜,不過從性空邊說,即非第一波羅蜜,若從緣起邊說,還是要假名叫做第一波羅蜜的。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今疏:佛言:「須菩提!」不僅般若波羅蜜是如此,其餘的五個波羅蜜也都一樣,就以「忍辱波羅蜜」來說,「如來」同樣地「說」即「非忍辱波羅蜜;」若從緣起邊說,還「是」要假「名」叫做「忍辱波羅蜜。」
略釋:「忍辱波羅蜜,」所謂忍辱,忍是忍耐和安定的意思。如對利害、得失、苦樂、貧賤等能夠做到無動於衷,身心都不起任何有形無形的變化,這叫做忍。
辱是侮辱,當對方以不道德的言行對待你,如能不動心,好像沒有這回事一樣,這就叫做忍辱。如能忍辱,則不生煩惱,當然就不造業,是故亦不受報,因此即得解脫,是為忍辱波羅蜜。
修忍辱最好的方法,莫過於離相,離了相就無我,因無我即得自在,自在即是忍辱的具體表現。其次當受辱時應作還債想,這可能是我前生曾經這樣對待過他,現在向我討回去,好了,『燒個靈牌少個鬼,』又還了一筆債。
果能這樣想,必定坦然。或者遭受對方侮辱時,心想這並不是我不對,但他這樣的不講理是由於無知,如果以牙還牙,又能得到個甚麼?
萬一鬧得不可收拾時,損失將會更大。凡事若能這樣想,所修的忍辱一定成功。
果能這樣想,必定坦然。或者遭受對方侮辱時,心想這並不是我不對,但他這樣的不講理是由於無知,如果以牙還牙,又能得到個甚麼?
萬一鬧得不可收拾時,損失將會更大。凡事若能這樣想,所修的忍辱一定成功。
希望不要以為修忍辱是佛教徒的事,而是任何人都應當修習的。個人修學忍辱,不僅身心安樂,少病少惱,而且事業也能獲得成功,一家修習,能使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因此則社會安定,生活和樂!
日期:2007年9月7日。
花型:花藝設計(半月型)。
花型:花藝設計(半月型)。
花器:玻璃高瓶
花材:野薑花、羽琴葉、紫花野牡丹、玉羊齒、黃波斯菊。
意圖:
大自然是最偉大的畫家,在不同的季節裏揮灑著祂的畫筆,為大地著上新裝。
插法:
1.新月如鈎,藉著羽琴葉那自然的線條,羽裂的葉形來表現弦月的感覺再適合不過了,以羽琴葉將它分左右兩邊,在斜對角各以45度分別向上揚起而形成了半月型之架構。
2.盛開在溪邊,潔白的野薑花在空氣中散發出芬芳的香味讓你忍不住大口的呼吸,分享這股自然香,就選它做為焦點吧。
3.披著彩衣的變色葉有紅、有黃、有綠,繽紛奪目,與野薑花的素搭在一起顯得突出而亮麗。就用變色葉來襯托野薑花,因而在焦點的周邊一一插上。
4.金黃色的波斯菊更強調了季節感。最後補以玉羊齒、紫花野牡丹完成。
花意含容:
大地萬物爭奇鬥豔,一夜醒來掉滿地的落葉、逐漸轉紅的果實、葉梢…讓人驚覺秋的腳步已悄然而至,秋是個豐收的季節,小動物們也辛勤的囤積糧食準備過冬。
然中秋佳節已近,在這花好月圓的日子裏祈願天下諸有情皆得圓滿吉祥。
阿彌陀佛!
花材:野薑花、羽琴葉、紫花野牡丹、玉羊齒、黃波斯菊。
意圖:
大自然是最偉大的畫家,在不同的季節裏揮灑著祂的畫筆,為大地著上新裝。
插法:
1.新月如鈎,藉著羽琴葉那自然的線條,羽裂的葉形來表現弦月的感覺再適合不過了,以羽琴葉將它分左右兩邊,在斜對角各以45度分別向上揚起而形成了半月型之架構。
2.盛開在溪邊,潔白的野薑花在空氣中散發出芬芳的香味讓你忍不住大口的呼吸,分享這股自然香,就選它做為焦點吧。
3.披著彩衣的變色葉有紅、有黃、有綠,繽紛奪目,與野薑花的素搭在一起顯得突出而亮麗。就用變色葉來襯托野薑花,因而在焦點的周邊一一插上。
4.金黃色的波斯菊更強調了季節感。最後補以玉羊齒、紫花野牡丹完成。
花意含容:
大地萬物爭奇鬥豔,一夜醒來掉滿地的落葉、逐漸轉紅的果實、葉梢…讓人驚覺秋的腳步已悄然而至,秋是個豐收的季節,小動物們也辛勤的囤積糧食準備過冬。
然中秋佳節已近,在這花好月圓的日子裏祈願天下諸有情皆得圓滿吉祥。
阿彌陀佛!
文/性瀅法師
這說明了文明進步科技發達的現代,人們却更迫切的需要宗教的依賴和撫慰。雖然,政治和經濟才是最直接影響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因素(至少在現實的這個時代),但宗教卻以潛在又密切的存在,深深地影響著多數當代人的生活。
多年前,美國曾發生了一件震驚世人的宗教事件,一個新興教派的教主,大衛和他的信徒們在他的農莊內,集體和警方發生嚴重的槍戰,甚至一起自殺。
美國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居於高度文明領導地位的國家,也有人認為宗教是可以不存在於科學文明的環境裡;然而這起事件,告訴人們宗教是無所不在的,大家應該更進一步去認識宗教,了解宗教與人的密切關係。
西方某位哲學家說:「宗教是人類最後的良知」。當一切的一切都走到山窮水盡,對世間毫無辦法,不知該怎麼辦的時候,宗教是人類最後的歸依處,在宗教的領域中,一切都可以坦然歸於和諧、平靜。
儘管世間的宗教有其立場、邪正等種種差別,帶給人類的宗教境界也大異其趣,對其信仰者的內心性格影響大不相同,但就大體而言,宗教的確是人類最後的良知。
依據前述台灣宗教人口千百萬人的數據,其中信仰佛教的佔百分之八十,也就是說在台灣有將近一千萬的佛教徒,這是非常龐大且多數的宗教族群。
這麼大的宗教族群到底對現代社會有什麼相對的影響力?這是應該審慎觀察和反省的問題。
本文就信佛學佛的時代意義,普遍性、通俗性的略敍幾點,讓我們更清楚認知肯定自己學佛的動機和目標。為何選擇佛教信仰?為何願意奉獻護持?意義何在?能肯定能知道,則不致於所信與所行相去遙遠,或半途而廢,或愈學愈退失信心,甚且索然無味了。
✓第一點,確是個人宗教信仰的向度。
目前在台灣,宗教林林總總,東方的西方的,新舊大小百家爭鳴,然而並非所有的教派都是正確恰當合理。
我人如何在琳瑯滿目的掛牌教派中,抉擇出契合人性正常發展心智的信仰,實屬最重要的一環。
佛教是理智而悲願的,講求理性感性的均衡,「信為能入,智為能度」是千古教訓。
在現代人急迫需求歸向依靠的心理,往往盲目一味追求靈驗,急功好利捨實際求虛幻。而學佛的目的,是生命憂苦的徹底解脫,無始迷惑的豁然開朗,學佛人應在這一重點明白自己的宗教向度。
✓第二點,得到忙碌中的寧靜。
「忙」是現代人生態的特色,平時上班工作固然忙碌緊張,即便假日休閑也還是忙。有人形容這個時代怎麼忙呢?乘扶手電梯上下樓不夠快,還得用跑步的。旅行渡假去了,一早出門趕班機卻遇上大塞車,
到了機場更是人聲沸騰緊張莫名。如此忙碌的生活意識和態度,把人的心靈引到極端不安和迷亂,也導致所知的片斷支離,不能冷靜周全地處理人事。佛法在這方面能提供最佳輔助,透過義理的了解和實際修行經驗,不論是念佛、靜坐、禮誦拜懺,都能讓人得到精神修養的寧靜。
✓第三點,得到苦難中的希望。
這是個苦樂掺雜,幸福和憂傷同時並存的世間。
每個人在現實的生活經驗中,都感受到人生沒有永遠的喜樂,甚且在幸福快樂的時候,都隱含著某種程度的憂苦。這種體會帶給人內心不安牽掛,愈是體會深愈是不安。於是對過去的幸福快樂固然憶念不捨,對未來的又充滿憂患和不確定感。
佛教對世間事物的基本看法,認識一切的存在都是彼此因果相生,一切都在因緣法則下顯現無常,不永恒的變異事相。
我們必須深信因果,進而對自己的所思所行負起完全責任。
福樂和苦難,都有過去的業因影響,更有今生行為的業力決定。
必須在現實此生的生命歷程,付出努力與正確意志,未來是充滿希望和喜樂的,更何況生命不是一生了了,此生一時的困頓挫折,在佛法智慧指引下,未來可以是無量無限的光明和希望。
✓第四點,得到寬廣活潑的生命空間。
對大部份人而言,人生幾十年就這樣過去了,人人都要過生活,生活就是如此刻板,無所謂寬廣與狹隘,每個人都只為自己以及自己的所有在過活。
但是對極少數的一部份人來說,卻有警覺的反省,知道應該另有一個生命空間,只是不知向何處尋覓。對學佛者而言,就是那極少數的部份者,因為佛法真理的啟發,能夠撥雲見日般地看到另一個生命領域。
尤其大乘佛教菩薩道的理論和實踐,真正能夠令凡夫俗子一向以來自私短視,但求功利的偏狹人生觀,從而豁然開濶。
大乘菩薩道的基本,立足在眾生平等的理性,其實踐的精神主要的精義:捨己為人,盡其在我,但知耕耘,不問收穫。這些觀念都與凡夫的通性、自私自利、急功好利、仗富欺貧等有極大的不同。
唯有立足佛教菩薩道的精神,一面修學一面糾正無始來的凡夫性,這世界才有希望達到真正的和平安樂,我人生命寬度深度也才得以重新建立。
佛教的究竟理想是「解脫」和「出世」,意思是要超越世俗凡情的束縛,不論是人生價值的看法,善惡道德的肯定,乃至對財富、知識、政治等的看法,都應有遠離一般偏執和中道超凡的正確知見。如此蘊涵的生命質素,自有一番開朗寬濶的新象。
近年以來,台灣佛教因藉時代環境,政經發展等外在因緣的順勢,造就了目前極其興盛的佛教世紀。
青壯僧才輩出濟濟,慈善文化教育等大志業正方興未艾,歸信者絡繹不絕。
然而事相的隆盛,並不代表純正佛法的奏効。
——請深省:
世間依舊紛擾不安,社會動盪,道德淪落,人心沉淪。
自詡眾人皆迷我獨悟的佛弟子,口稱信佛學佛虔誠的我人,應捫心自問:
我改變了多少?
內心的貪瞋痴等煩惱淡薄了嗎?
我的布施持戒等修為,但求為己的功德嗎?
我淨化內心了嗎?
我了解了佛法的真實意趣嗎?
聖嚴老法師常說:「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卻那麼少」。
現今講經弘法活動頻繁,知道的人不算少;只是知道了卻不曾深入內心,運用來反省觀察自己。
時代變易如此匆促,人心沉淪又是如水下流般迅速。
信佛學佛的時代意義不只是上述四點,謹略敍其要,聊獻拙見,願與此一世代的佛弟子們共勉。
人生最需要追求的因緣就是「福德因緣」,有「福德因緣」才能讓自己的人生過得幸福美滿快樂。
過去我沒有想過在公益活動中與公益團體一起推展一些造福人群的運動,自從加入普門志工行列,一年來我領受到師父們的用心,更激起了我想要邀請大家一同來「耕耘福田」的想法。
我是在農家長大的,記得每到春耕時,就必須下田耕耘播種,每次父親都會告誡我,在播種的過程,必須用心,不可以草率,這樣才可以培育出優質的稻穗。
父親告訴我,插秧時,過程一點也不可以潦草隨便,必須將稻苗一株株的種植在水田中,秧苗若插的過深埋入土裡或太淺在土面上,對秧苗的成長,都會有不良的影響。秧苗插好,後續還要投入愛心,去注意水量、除雜草、施肥,才能讓它健康的成長。
暑期過後,水稻成熟收割時,父親又教我「彎腰哲學」,稻子成熟時,會自動的低頭彎腰,做人也一樣,在成功時,更要懂得虛心請教、尊重專業,如此才有福德因緣讓自己所做的事,更加的成功……。
小時候父親一點一滴的教導我做事的態度,一直到現今我都記憶猶新,它讓我連想到培植「福德因緣」不也跟種田一樣嗎?
只要付出愛心去跟公益團體一起推展一些造福人群的運動,不也是建立社會福祉的因緣嗎?
社團法人臺灣省普門慈幼慈善會,因心印法師為完成故友託囑遺願所緣起。
心印法師的故友劉桂枝女士,幼失怙恃,發願照顧孤苦兒童,病危時,將心願託囑心印法師與性瀅法師。
為成就故友宿願,心印法師以義賣「愛心瓜」籌募慈幼善款,並徵募「每日捐獻一塊錢」的會友,為普門慈幼慈善會帶來服務社會的資源。
因有鑒於目前社會上的孩童,過度浪費資源,有損前輩為我們所建設的生活福祉,所以我向心印法師建議,引用昔日草創期徵募「每日捐獻一塊錢」的方案,設計「福田筒」,流通到家家戶戶,引導每戶家庭成員,利用「福田筒」共勉建立「培福修福」的意識。
這個方案獲得心印法師的認同後,我就開始著手尋找一些「福田筒」的樣版,感恩師父的巧思,將「福田筒」的筒衣圖案設計出來,也感謝好友們的捐款資助「福田筒」的製作經費,承製「福田筒」的茶衣設計工作坊林老板,也熱情的贊助了一半費用。
種種因緣都已成熟了,只欠東風——推動「惜福培福風氣」的宣導善知識。
邀您一起來擔負「推動惜福培福風氣」的宣導善知識。
佛陀說「善知識」是得道的全因緣,您的愛心相繫,有可能是人們得道的全因緣,亦有可能是改善社會風氣的福祉,因為「推動惜福培福風氣」有下列好處:
一、全面推動認養福田筒之目的:
1.讓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正確的儲蓄習慣。
2.改善社會奢糜浪費的風氣
3.用不影響生活中的零錢為自己植福。
4.傳遞普門慈悲喜捨、薪傳人們生命光輝。
5.串引人人愛心相繫、締造社會互助福祉。
二、福田筒對植福者的好處:
思想→習慣→行為→性格→命運
1.啟發耕植福田者從自己所擁有的層面學習惜福。
2.培養耕植福田者在生活中培福的好習慣。
3.引導耕植福田者對自我行為建立管理意識。
4.讓耕植福田者在自我管理意識下發揮理財的功能。
5.讓耕植福田者在惜福培福中感到受人肯定與鼓勵。
6.讓耕植福田者擁有好的性格更擁有美好的人生觀。
三、「一塊錢」的「福」能與普門慈幼締結什麼事業?
1.可以幫一個家庭找到活下去的希望。
2.可以給一個小朋友得到就學的機會。
3.可以給小朋友擁有吃營養午餐的機會。
4.可以給不幸的人家得到生活的尊嚴。
5.可以給苦難人家得到信仰的支柱。
6.可以引導不幸兒童遠離犯罪邊緣。
7.可以給苦難人家向上向善的因緣。
8.可以宣導道德觀念推展社教工作。
9.可以關懷天災地變人禍的災難
10.可以從關心今日兒童冀望造福明日的社會
什麼是慈悲心?
「慈」就是給眾生快樂,「悲」就是拔除眾生的痛苦。
當一個人處在痛苦處境時,你給他快樂他快樂不起來,所以悲心的發露比慈心的發露更有深度,發悲心拔除眾生痛苦的功德,必然含概有慈心的功德。
社團法人臺灣省普門慈幼慈善會是一塊「悲田」,把「一塊錢」的「福」用來締結普門慈幼的事業,是在耕福田也是在植悲田,慈悲的功德都能在這塊「悲田」增長。
多一份付出,生命多一分光彩;多一份關懷,社會多一分溫馨,盼望您將愛心跟普門結合在一起,共同來擔負「推動惜福培福風氣」的宣導使命!
文/蔡淑敏
生命的形成是奇蹟的開始,他充滿了無限的可能與奇妙的轉變,而每個生命都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開發生命中的寶藏」,是這一次的營隊主題,我們期望透過這個營隊的籌備,讓每個參與於其中的生命都能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盡全力地去發掘自己獨一無二的生命風格,去欣賞自己獨特而可愛的地方,並分享出來,讓可愛的你、可愛的我一起心手相連、共同創造可愛的未來,共同把生命的寶藏與希望帶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一、七月七日
「開發生命中的寶藏」,是這一次的營隊主題,我們期望透過這個營隊的籌備,讓每個參與於其中的生命都能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盡全力地去發掘自己獨一無二的生命風格,去欣賞自己獨特而可愛的地方,並分享出來,讓可愛的你、可愛的我一起心手相連、共同創造可愛的未來,共同把生命的寶藏與希望帶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一、七月七日
◎快樂開營
在三寶頌的吟唱歌聲中揭開了96年普門小菩薩學佛夏令營序幕,在熱烈掌聲中,主辦單位高委會鄭顯堂主委邀請普門大家長:上心下印法師致詞。
上心下印法師首先感謝合辦單位加捷科技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舒適的環境,讓大家可以在舒服的環境下學習,以及多日來眾多志工菩薩的用心策劃及參與執行才能成就此次的活動。
此次營隊的主題是「開發生命中的寶藏」,上心下印法師勉勵小菩薩要效法釋迦牟尼佛,佛陀就是開發了自己的生命寶藏並與眾生分享自己所開發的生命寶藏,他的智慧利益很多眾生。所以,雖然佛陀已入滅二千多年了,他的名號至今還在人間流傳,有眾多的佛教徒崇仰他的智慧、向他學習。
在鄭主委的邀請下,普門總會王惠美理事長也上台鼓勵小菩薩每天睡前想一件快樂的事,用愉悅的心情來學習開發生命的寶藏。
◎午餐、午休
孩子來營隊的第一餐,透過師父向小菩薩講解佛門用餐規矩,即是「過堂」。因為大部份的小菩薩對過堂的規矩並不陌生,表現良好。用餐過程秩序井然,小菩薩的表現完全不像初來乍到,很快就能跟上值星老師的行進節拍。
◎小隊時間
餐後,稍事休息後,各小隊輔將小隊各自帶開,藉由團康遊戲,讓團員互相認識,進行第一類接觸「破冰」。營隊期間,學員間的相處融不融洽,與初次的互動及小隊的氣氛營造有很大的關係,透過遊戲及引導,學員們很快地大家都能玩在一塊,活動現場充滿了歡笑聲。
◎星光大道
開營後的第一個團體課程—「星光大道」,由蕭齊文老師在歌曲「朝山」的旋律中現身,大家唱著「我的脈搏、與你跳動、我的心靈與你相容……」、「讓愛傳出去,它像陽光溫暖我和你……讓愛傳出去,那怕前方漫漫人生路,有你的祝福,沒有過不去的苦」現場的小隊輔與小菩薩隨著優美的旋律及歌詞意境,彼此心靈更加相依相契。而營隊期間的行進,亦環繞著這堂課所教授的樂音,除了能達到秩序的掌控效果,亦是二百多位學員及領隊老師間的默契之歌。
◎禮儀教學
團隊有團隊的規定及秩序要遵守,而佛門亦有佛門的禮儀與規矩,「佛門禮儀」這堂課,在能淨師父淺顯的說明與隊輔老師的引導之下,小菩薩很快就學會了「合掌」、「問訊」、「頂禮」。看著每個人有模有樣的做起師父所指導的動作,真不愧被稱為「小菩薩」。
◎愛的加油站
點心時間,補充體力。廚房的愛心媽媽們求新求變,讓小菩薩及工作人員們,得以在最短的時間內補給營養與活力。
◎勁歌熱舞
「勁歌熱舞」。小黑老師(江平安)的「舞功」真不是蓋的,翻筋斗、倒立都難不倒他。
在他及巧克力老師的帶領下,小菩薩及隊輔們,學了Hip Hop、Popin(機械舞)、Lockin(鎖舞)、Breaksin(地板動作)及戰鬥舞,這些可都是時下最熱門的舞步呢!
老師們先將舞蹈動作分解,讓大家熟練分解動作,再將動作串連起來,就可以是一段舞蹈了。
在二位老師的帶領下,大、小菩薩們專注認真的學習,從生澀到熟練,大家都覺得跳舞好像變容易了,頓時現場多了很多位「舞林高手」。隨著音樂熱舞,情緒也跟著肢體的舞動而high到最高點。
課程結束前,高委會鄭主委趁著頒發感謝狀給小黑老師時,請小黑老師分享如何克服跳舞的困難,才能有今天的成就。
小黑老師說:『熱衷跳舞,起初家人很反對,認為跳舞無法當成工作,跳舞像是壞小孩,將自己趕出家門。自己只好送報、送牛奶,賺取基本的生活費。
由於自己實在太愛跳舞了,也覺得自己應該有一技之長,於是選擇持續不斷的努力練舞。
後來,參加比賽得到很好的成績,也得到獎金,才慢慢得到家人的認同。現在當了老師,認為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小黑老師鼓勵大家唯有「堅持」才能成功。「堅持」這是成功的必要元素,是小黑老師的生命寶藏。
◎藥石 洗塵除垢
大夥跳完了舞,正是飢腸轆轆時,也是藥石(晚餐)時間了,用了晚餐,在隊輔的帶領下,小菩薩們快速的洗了澡,如何在活動串場時,兼顧秩序及時間善用,也是營隊設計的智慧。在小菩薩輪流沐浴時,放映有意義的影片,不僅可加快小菩薩們沐浴的時間,讓等待沐浴的孩子也不至於秩序大亂,真是「一石二鳥」之計。
◎奇幻魔術秀
「奇幻魔術秀」就要上場了。幽默逗趣的魔術師──賴幸輝老師很難不吸引現場所有人的目光。
嘿!嘿!撕破的百元大鈔可以完好無缺的變成二張,剪斷的綿繩巧手一撥,又輕鬆變回原來的樣子。看似平凡無奇的包包不僅可以變出不同顏色、花樣的外觀,包包裡更蘊藏許多寶藏,五顏六色的絲巾、不同面額的鈔票,各種顏色的花,甚至還可變出魔術棒,大家目不轉睛,不知下一刻將變出什麼令人驚奇的東西來。
哎呀!賴老師甚至吃下撕破的衛生紙,小菩薩們可不要亂嚐試啊!老師可是費了好大功夫才學來的本領呢!更神奇的是,吃下的衛生紙,竟可以再吐出來,而且還是完好無缺的一整張呢!使得大家不禁好奇又崇拜。
終於,賴老師邀請觀眾上台了,可是受邀上台一起表演的大、小菩薩不但無法就近一窺堂奧,還被賴老師捉弄,臉上除了開心的表情,還多了些丈二摸不著金剛的疑惑,看起來真是有趣,為現場增添了滿滿的歡笑聲。賴老師說:凡事不可能無中生有、憑空消失,但是到底玄機在哪?大家還真的是霧裡看花。
看大家躍躍欲試,賴老師終於教了現場的大、小菩薩一招,且送給每個人一套道具。輸人不輸陣,每個人都很認真的練習,抓到訣竅學會後,露出得意的笑容,證明自己也不賴哦!
賴老師告訴大家看魔術表演有「三不要」:一、不要太注意:太注意會被魔術師的障眼法所騙。二、不要太專心:不能只專注一處,要一心多用,用心觀察。三、不要太安靜:多與同伴討論切磋,說不定可以看出破綻呢!
歡樂的時間總是過的特別快,第一天的活動在歡笑聲中接近尾聲,「奇幻魔術秀」讓大、小菩薩在歡笑中開發了「好奇心與想像力」,這可是我們生命很重要的寶藏哦!
◎慈心迴向
「慈心迴向」課程,即透過每團兩位團引禮師父,在一日營隊生活中,即於小菩薩的食、衣、住、行及活動中,就觀察到小菩薩的行為、情緒與學習,給予回饋與鼓勵,幫助孩子熟悉環境,安定心情,進而透過彼此的分享,期望激盪出每位小菩薩的生命寶藏。
二、七月八日
◎早課
起床了!雖然有點掙扎,不過大夥還是在6:30集合在禮堂做早課,普門小菩薩唸頌「心經」、「觀音偈」、「普門警眾偈」、「普門小菩薩十大願」…。
早課為佛學營隊的精神課程之一。透過晨間定課,去沈澱心靈,去振作精神願行,所謂「一日之計在於晨」,故做早課不僅可以戒慎自己不可懈怠之心,亦有幫助自己為一日之行做好計劃之意。
◎早操、早餐
早睡早起一起來做運動,左邊動動、右邊扭扭,活動筋骨,趕跑瞌睡蟲,再搭配上愛心早餐,補充一日的能量。
◎天地處處皆有情
見岸師父為大家帶來了影片,第一部片子是「分享世界」,影片中介紹許多不同動物的習性,譬如:
口孵魚會將小魚含在口中,保護它;蜜蜂會用跳舞的方式傳遞同伴何處有食物;大象會發出連人類都聽不到的低音來相互連絡;蜘蛛被自己的網纒繞時,會用自己的唾液,分解蜘蛛網脫身;章魚遇到危險時會改變顏色,保護自己;日本獮猴雖然天生殘障,在同伴的協助下也能順利成長……。
還有介紹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前利用動物為人類做的許多事,現在可以由其它方式取代。
例如:以前的人訓練鴿子傳遞訊息,現在已被郵差取代;農夫種田也早就使用農耕機取代了牛;運送貨物,貨車、輪船、飛機比馬還要有效率;毛絨絨的外套不是動物的皮毛而是人造纖維做成的;廢棄的輪胎及寶特瓶也可做成漂亮的鞋子及包包;馬戲團不需要動物表演,也可以有精彩的節目博得觀眾的掌聲。
從影片中我們知道,動物與人一樣,也都有感情,會互相幫忙;牠們與人一樣,也會遇到困難,也得學習面對困難,努力生活。訓練動物來幫忙人類做事,很容易造成動物的痛苦及傷害,動物與人一樣有感覺,希望被善待,我們應該保護地球上其它生物。
見岸法師希望藉由影片的引導,能讓小菩薩們學習「愛護生命」,這是見岸法師帶來的第一個生命寶藏。
而另一部片子是「哆基朴(Doggy Poo狗大便)的天空」,哆基朴只是一隻小花狗的排泄物,它不被祝福、不被期待地來到世界上,甚至被鄰居泥土嘲笑。
泥土曾經在田裡幫助馬鈴薯健康的成長。不過,泥土的主人不小心將它遺漏在路上,它擔心自己若被車子輾過,生命就結束了,泥土為了自己不再有價值,而傷心。
還好主人即時將泥土找了回去,它得以繼續幫助植物成長的使命。臨別時,泥土鼓勵哆基朴「上帝不會無緣無故創造你,萬物皆有用處」。
夜晚到了,哆基朴好害怕,一陣風吹來,飄來了落葉,落葉告訴哆基朴,自己活不過一年,生命即將結束,所有的生命都有結束的一天。一陣風又將落葉飄走了,哆基朴對生命充滿了困惑。
白天母雞帶來了一群小雞,哆基朴多麼想讓自己變的有用,願意給雞群們當午餐,想不到被母雞拒絕了,母雞擔心小雞吃了狗大便會壞了肚子呢!哆基朴很傷心,懷疑自己真的一無是處。
到了晚上下了一場雨,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哆基朴的旁邊長出了蒲公英的嫩芽,小蒲公英邀請哆基朴當它的肥料,哆基朴終於可以發揮它的價值,蒲公英嫩芽與哆基朴相融為一,沒有多久就開出了金黃色的花朵。
即使是看起來沒有用處的哆基朴(狗大便)都有它的價值,我們應該珍惜自己,發揮自己的長處,學習奉獻,展現更亮麗的人生。「肯定自我的價值」是見岸法師為小菩薩帶來的第二個生命寶藏。
◎快樂的KEY(中) 心情溫度計(小)
接下來「快樂的key」、「心情溫度計」,亦是同一份教學主軸,分別依照不同年齡層的小朋友而設計的課程。由王素蘭老師、莊桂琳老師負責帶領象團、獅團;許玉頭老師、何金枝老師帶領雀團及鹿團。課程中教導小菩薩認識情緒、情緒的來源、如何面對情緒。
負向情緒會影響學習、技能表現,甚至影響健康,所以保持情緒平穩是很重要的。老師們引導小菩薩們說出調節情緒的方法,小菩薩的方法大多是自己喜歡的活動,比如:聽音樂、打球、打電動;老師們教了小菩薩們平常比較不會使用的方法,如:深呼吸、靜坐數息,小菩薩練習時看起來好像是瞌睡蟲來報到,大概昨晚玩瘋了,沒睡好吧!
一個成熟的人懂得握住自己快樂的key,不期待別人給他快樂,自己可以創造快樂,甚至將快樂與幸福散播給別人。「掌握快樂的key」可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寶藏呢!
◎補夢網
「補夢網」是小隊輔與小菩薩的遊戲聯誼時間。
一捲塑膠繩子由甲傳給乙再傳給丙……,傳遞繩子時也傳遞彼此的心情、分享及學習,傳來傳去的繩子交錯著,編織成一張網,綿密的網可以撐住象徵夢想的球,在球被綿密繩網撐起的那一瞬間,歡呼聲此起彼落,紛紛呼喊「攝影師快來啊!」希望留下屬於大家共同努力後的榮耀。
這個遊戲讓小菩薩們體會到,在追尋夢想時,除了付出個人的努力,也需要靠許多人的協助,才能完成夢想。
◎法語筠霑
團引禮師時間,各團引禮法師,將早上的課程及小菩薩的學習與疑惑做進一步的解答與分析,並不斷地鼓勵小菩薩們分享與表達,期望啟發孩子們去思考,並用心去聽聽自己的聲音,去開發生命的能量。
◎大地遊蹤--美濃巡禮
下午的美濃巡禮,大家都很期待,一行人兵分二路,一隊先去美濃陶藝坊捏陶,一隊分乘二輛遊覽車去遊覽美濃的風光。
陶藝坊的鍾老闆先為大家解說了陶藝品從製作至完成的過程;從捏陶或手拉坏→半陰乾→修坏或加飾→全陰乾→素燒→修坏→上釉→釉燒→成品出窯。
沒想到陶藝品的完成必須經過這麼多的過程,真是不容易呀!鍾老闆說:美濃窯的特色是自己調釉,上釉後的作品經過一千多度的高溫,可以不褪色不變形。
聽了解說,每個人領了陶土,此時是自己發揮創意的時侯了,先將自己想要的作品外型裁切出來,並將邊框磨平,邊框磨平燒出的作品才會光滑。接下來必需在作品上面用陶漿黏上捏好的擺飾或是刻出自己喜歡的圖案或文字。
捏陶的過程中有的人很仔細,精雕細琢;有的人很豪氣,想要一手定乾坤,從捏陶好像也可看出不同人的個性耶!作品完成後,每個人留下名字,等將來陶藝坊將作品燒好後,每個人就可拿到自己的作品,這將會是此次夏令營非常特別的紀念禮物。
離開陶藝坊前,大家還喝了一杯客家特色的「擂茶」,「擂茶」是由多種穀類研磨後用熱開水沖泡的茶,非常香濃可口,再配上由志工爸爸、志工媽媽送來的點心,別有一番風味。
餵飽了胃,我們繼續旅程,二輛遊覽車,分別由美濃當地關懷文史發展的鍾貴旺老師及林明宏老師帶領解說。
坐在遊覽車上吹著涼涼的冷氣,看著遠處青山環繞,視野開闊,心胸隨著寬廣,心情如雲飛揚。一行人首先來到東門樓,東門樓是美濃鎮上最老的古蹟,它興建於1756年,是為了防止當年被逐出美濃地區的原住民攻擊而建。
坐著遊覽車,漫遊在美濃鄉間,老師為我們解說客家建築的特色及當地特有的地理、人文,讓我們對這個博士之鄉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對客家人的刻苦耐勞、堅韌剛、強開拓創業、團結奮進的精神升起了敬佩之心。
◎豫劇之夜
國立國光豫劇隊帶來的「豫劇之夜」,可是大家難得看到的表演,主持人孟利路老師字正腔圓及活潑的主持風格再加上鑼鼓喧天的樂聲馬上吸引大家的興趣。
「武功精華介紹」首先上場的張春芬老師為大家示範「踩蹻」,「踩蹻」是國劇花旦為展現女性走路時婀娜多姿的體態,演員必須將大腳塞入小鞋中,於是演員只能一直墊著腳尖,就像是清末民初的女性裹著小腳般。
裹著腳墊著腳尖,連站著都很困難,還要走路、跑圓場,可以想像這真是件苦差事。據說,練習者必需漸次增加著鞋的時間,直至朝九晚五,讓腳與小鞋融合為一,這樣的練習需要多大的恆心與毅力啊!令我們不得不由衷生起敬佩之心。
接著由蕭揚玲老師表演「水袖」,蕭老師穿著長長袖子的戲服,扮演青衣的角色,青衣扮演的是端莊、嚴肅的青年或中年女性。
長袖子在蕭老師的掌控下收放自如,翻袖、疊袖、雲手、上下分袖都難不倒她,大家看得目不瑕給,覺得蕭老師真像天女的化身。
還有一些演員們表演了一些基本武功,如:踢腿、劈腿、倒立、前空翻、後空翻……,對於演員們靈活的身段,大家嘆為觀止,不時給予熱烈的掌聲。
有了功夫、身段、表情,豫劇表演更重要的是「唱」與「唸」的功夫,劇團的林原茂老師、謝文琪老師也為大家示範了豫劇的四大唱功:二八、流水、慢板、飛板,小菩薩在二位老師帶領下也小試了豫劇的唱功,大家都唱得很賣力,逮到可以公然大聲嚷嚷的機會,怎能不好好發揮一番。
除了示範,豫劇隊也帶來了有名的「拾玉鐲」戲碼,張春芬老師飾演女主角孫玉蛟,大家都為她的身段、表情所著迷,大男生們無不希望自己可以是男主角呢!男主角上場了,咦!男主角看起來有點眼熟呢!雖然臉上塗了臉譜,但是眼尖的人一下就認出男主角竟然是高委會鄭主委呢!
頓時引來了滿堂的歡笑聲,沒想到鄭主委為了「笑果」粉墨登場呢!經過短暫的學習鄭主委走起台步,搖著扇子,還有模有樣的呢!透過主持人的訪問,我們看到鄭主委還頗陶醉於自己「漂丿」的男主角形象呢!
鄭主委也與大家分享他在後台看到劇團的團結,大夥好像一家人互助合作,默契十足,劇團的成功,想必「互助團結」是不可少的元素。
劇團的演員們通常七、八歲進了劇校,即過著黎明即起練功的生活,「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這句話道盡了傳統戲曲表演者的辛苦。節目近了尾聲,主持人鼓勵小菩薩們,生命的過程必需付出努力,才能有成果。
國光劇團的表演提醒小菩薩們「努力」、「互助團結」都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寶藏哦!
三、七月九日
◎如何過健康的生活
今天高雄縣超峰寺住持─天池法師來教小菩薩們「如何過健康的生活」,希望小菩薩們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天池法師講了「砍柴」的故事,讓我們了解做事要有好方法,要省力不要用蠻力。
「快樂嗎啡」的故事,告訴我們心胸擴大要靠自己,做到以上二點可以避免壓力的產生。法師還教我們換個角度看事情,「黑貓變變變」的故事讓我們知道好對策不是改變對方。
祖禪師「一朝風月」的故事:日唸佛,月唸佛,讓我們佩服禪師生病時的安穩自在。有效的運用時間也是現代人必須學習的,法師說:人生就像一本書,有人將它草草翻過;聰明的人會細細閱讀。法師希望我們要找尋自己的價值觀。講了「你可以做到」的故事,鼓勵我們積極生活態度是面對人生問題的主要關鍵。
「到岸不需船」的故事,則告訴我們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將失去了大好改善的契機。想要過健康生活,放鬆心情不可少,法師教了:
1(吸):4(憋):2(吐)的深呼吸方法,來幫助放鬆心情。
「預留人生的美好」的故事,希望我們可以勻出閒逸無擾的心靈時間。「莊嚴的寺廟」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花時間在外表的裝飾,只需美化心靈讓內在美無暇地顯現。另外信仰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法師用「每個挫折都有它的意義」的故事來啟發我們,被人刁難諷刺才能打醒自己。
總結以上,想要過健康的生活必須:
一、避免壓力的產生。
二、換個角度看事情。
三、有效的運用時間。
四、找尋自己的價值觀。
五、盡量放鬆心情。
六、尋求信仰的支持。
天池法師希望大家都能珍惜生命,不管遇到什麼困難,一定有方法可以解決,這些都是天池法師為大家帶來的生命寶藏。
◎花田二路
下午的「花田二路」的主角是訓犬師胡志安老師和他帶來的狗。胡老師帶來了二隻看起來很可愛的小狗及二隻看起來很強壯的大狗。
可愛的小狗大家都想親近,強壯的大狗,看了令人心生害怕,想要遠離。
但是胡老師好厲害,經過他的訓練,即使是看起來凶惡的狗,都會對他很好,對他忠心,看來,狗真的不愧是人類最忠心的好朋友!
胡老師教小菩薩如何從狗狗的眼神判斷牠是友善的還是凶惡的。
遇到陌生的狗要遠離,如果狗要攻擊你,你必須以隨身物品防禦,千萬不要奔跑,奔跑可能引來牠的追逐。
遇到友善的狗要以禮相待,即使是友善的狗,與牠玩的方式不對,也會惹牠生氣,甚至傷害牠。
這堂課讓小菩薩了解到狗也跟人一樣有自己的個性及心情,並學習如何與狗相處及照顧狗的正確方法。
萬一遇到凶惡的狗,小菩薩也學會如何避開攻擊,保護自己。
◎蓄勢待發
蓄勢待發,即是各小組為晚上的「無盡燈夜」活動,進行排練,在小隊輔的帶領下,有的排演戲劇,有的練習舞蹈,大家卯足了力,希望在晚上大展身手,為自己所屬的團隊爭取榮譽。
◎無盡燈會
在「板條人」帶著「智慧」、「力量」及「勇氣」三個人,依著尋寶圖找到寶藏後,將寶藏獻給師公(心印師父)後,展開了「無盡燈夜」晚會。
主持人詼諧有趣的主持風格,贏得滿堂的歡笑聲。獅團表演了短劇「皇后的睿智」及舞蹈「叉燒包」,表演者熱情奔放,洋溢著青春活力。
象團表演了舞蹈「蠟筆小新」及短劇「四個老婆」,這是個佛教故事,四老婆代表身體,三老婆代表財富,二老婆代表妻子,大老婆代表「業」,只有大老婆會隨生命流轉帶至下輩子,其它的都是短暫擁有,終會離自己遠去。
鹿團表演了短劇「以慈治賊」,扮演王老先生的小菩薩渾身「戲胞」,活潑俏皮,一點兒都不怯場的模樣令人莞爾。
鹿團還表演了舞蹈「Shaking you body」,小菩薩的鹿角打扮,具創意又亮麗。
雀團以克難樂團表演了舞蹈「你是我的花朵」及「快樂夏一跳」,雖然雀團的小菩薩年紀最小,表現卻也不落人後,短暫的練習就可有完美的演出,「大家都是天才!」。
主持人也邀請師父及工作人員與小菩薩同歡,「猜拳接龍」的遊戲,讓所有大、小朋友玩在一起,心也繫在一起,看似簡單的遊戲,卻凝聚了不平凡的團隊向心力。
「傳燈」是晚會的重頭戲,希望藉著傳燈的儀式,傳遞生命的活力展望及延續。
心印師父說了「買一個奇蹟」的故事,故事的主角藉著一分愛心,讓弟弟垂危的生命奇蹟似的獲救;而夏令營的活動藉由所有志工菩薩的愛心得以運作,從沒有變成有,好像一個奇蹟。
師父勉勵大家,應該發掘更多的生命寶藏,將菩薩的願、慈悲的情注入發心中,讓發心成為心燈照亮黑暗的角落,期許每個眾生都能在光明的跑道上。
雖然夜深了,在心印師父的祈願中,大家的心都充滿了希望與光明,感覺生命寶藏逐漸被開啟,走在菩薩道上將更加堅定。
四、七月十日
◎尋找摩尼寶珠之失落的童顏
信徹寺常住師父一靜法師,帶領小菩薩們「尋找摩尼寶珠」。
一靜師父是高委會讀書會的指導老師,彼此間多了份親切感。首先一靜師父讓小菩薩分享自己的鉛筆盒有哪些東西,還想要什麼東西?
接著帶來了大愛電視台製作的「失落的童顏」影片。影片中報導許多兒童因乾旱、戰爭、愛滋病、貿易競爭,導致全球大約有八億四千二百萬孩童吃不飽,營養不良;一千三百萬孩童因戰爭失去家園,居無定所,心靈的創傷更使得他們無法健康的成長。
有的孩童小小年紀就被送上戰場,過去十多年來,有二百多萬孩童死於戰爭。
因為戰爭致使農業、工業無法正常發展,導致貧困,孩童無法正常受教育,為了活下去,致使全球有二億五千萬童工,他們從事危險的工作,本來應是安樂、無憂的小天使,失去了基本的照顧。
從影片中小菩薩們知道,如果身體還算健康已經比全球一百萬人幸福;如果不曾遭受戰爭的侵害,就比全球五億的人幸福;如果有食物可以吃,不會挨餓,就比全世界百分之七十五的人幸福。看看別人,想想自己,身在台灣的我們真幸福。
比起影片中的孩童,我們擁有的實在太多了。所以,一靜師父鼓勵我們「知福、惜福、再造福」,並從「人際關係中」、「個人成長中」、「健康信念中」、「工作成就中」及「宗教信仰中」找出生命的寶藏(摩尼寶珠)。
用摩尼寶珠來跨越冷漠對立,從付出愛開始,惟有愛的付出,才能溶化冷漠,化解悲情、悔恨和傷害,轉化我們的生命,迎向燦爛的陽光,創造多彩的生命。
◎回首來時路
禮堂的螢幕,播放著這幾天的活動照片,有著隊輔大哥大姐們為迎接小菩薩前的集訓及努力,有著工作人員為迎接小菩薩們的規劃與準備。
有著小菩薩們這四天三夜的學習與成長,照片中的歡笑倩影將是我們彼此的共同的回憶,亦是我們共同擁有的寶藏。
◎圓滿緣滿
結營典禮是表揚的時刻,舞台上成堆的獎品,有腳踏車、數位照相機,手提音響……等,許多表現優異的小菩薩得到獎勵。
結營典禮也是相互感恩的時刻,導師心印師父感謝加捷科技提供場地及眾多小隊輔、志工菩薩的投入付出。小菩薩、小隊輔也表達對師長的感謝及分享學習心得。
96年普門小菩薩學佛夏令營,從企劃到執行,大菩薩們無不卯足了力氣,希望在課程學習上能引導小菩薩發掘生命的寶藏,希望在生活上提供小菩薩們安穩舒適的環境。
夏令營不只是小菩薩的尋寶之旅,也是大菩薩的尋寶之旅,大菩薩從愛心付出中,學習慈悲與智慧。夏令營讓普門的大、小菩薩共同經歷了一場豐盛的生命饗宴。
文/普門嘉委會志工:張再發
一、有緣來作伙
本年度普門慈幼慈善會志工特殊教育訓練,由嘉義義工委員會承辦96年8月11、12兩天,於嘉義縣番路鄉的童年渡假飯店進行研習。參與研習志工來自台中、高雄和嘉義等三地約一百二十位師兄、師姐參與。
承蒙嘉義市政府社會局的指導,師父全程領導順利完成,讓每位參與研習者獲得更多慈悲與智慧,期盼能服務更多的普恩戶家長與普兒,使我們的社會更加祥和。
二、師父的叮嚀
做為一個普門的志工,面對普恩戶家長及普兒,要有真誠心、慈悲與關懷的態度,用讚美的語言,在適當時機說出適當的話語,讓他們接受善知識的引導,協助他們脫離苦難,漸進地將佛法的修養融入生活中,讓我們的普兒不被物慾橫流吞噬。
志工個人也需常自我提醒,要守五戒十善的規範,與人相處要互助、互愛。
由不殺生戒引出慈悲心,而愛心善行不能在功利人為中扭曲,布施的善行更要沒有分別心,凡是所有的善行,都要用不帶功利的慈悲心去應對。
工作夥伴的人際關係,要能設身處境為別人設想,善用「布施、同事、利行、愛語」四攝法和別人相處,相互提攜到達成佛之路。修行需要共勉,因此共修不要中斷,才能相互精進。
要進行影響他人之前,記得要時時修行增進自己能力,並且要衡量自己的能力,才不會被別人同化做了惡業。有了更多的人行善,接受佛法教導,社會會更祥和。
三十年歲月不是個短時間,發心要完成故友病危囑託的宿願,師父以義賣愛心瓜和一塊錢的募款開始,建立「尋聲救苦」的社會服務,一步一腳印中拔濟眾生苦,同時推展佛化的社會教育,三十年如一日,艱辛過程和慈悲心的情操,兩天一夜也說不完。
總幹事鄒采芳師姐,採用戲劇表演方式來表達,讓我們了解普門慈幼慈善會發展歷程,由無到有,至今已有三千多個普兒脫離貧困走入有希望的明天,也讓我們有機會成為一個願意付出的志工,學習聖賢的志業。
四、資源與服務
從事志工服務,需要有慈悲和智慧,因此必須認知社會福利制度、資源出處與志願服務等相關規定。承辦單位聘請嘉義市政府社會局督導林昀穎小姐,社福員林彩娟小姐,為大家講解相關事項。
社會發展到某個程度,期望能建立幼有所長、鰥寡孤獨者皆有所養、老有所終的理想世界,這之前要有種種福利制度,國家需保障每一個國民最基本生活需求的權利,讓國民有最低所得及生活保障。
要達成以上所述,國家必須設立各種相關單位及編列預算因應,並且鼓勵成立各類社團組織,彌補政府服務輸送不足,有助於配合服務對象需求的轉變,穩定社會變遷引起的動盪,所以需要各類志工,提供物力、財力、設備、經費募款,也能提供專業技術、知能等。
志工在社會資源中承擔很重要的角色,因此政府訂定志願服務法,詳列主管機關、運用單位職責、訓練相關事宜、志工權利義務與服務的法律責任等等。普門慈幼慈善會亦有服務社會守則讓志工遵循,我們的服務守則是:從信仰中啟發悲心,從發心中擔當責任,從誠懇中執行任務,從謙卑中廣結善緣,從奉獻中實現抱負。
五、一元植福田
慈善會要順利運作,除了志工的人力奉獻外,需要很多的財力,經費來源是捐獻和募款、志工的奉獻。
不管是內財或外財的施捨,都是在耕植福田,灑下的種子雖小,有朝一日卻能成長為一棵大樹,眾多的種子灑入大地,有朝一日會成長出一整座森林。
積少成多,透過每天存下一點點的零錢,會帶給無數普兒成長的機會,因此普門總會設計「福田筒」讓我們每天耕作,一元不算少百元不嫌多,有恆耕種,每個人的心中就會有一大塊的福田,真好。
六、了解與歡笑
有健康的身體才能修行,心情愉快才能助人,身心要健全,必須動一動。
嘉義市立復國幼稚園陳正如老師,帶著大家一起活動,從遊戲中敞開心胸,認識更多的自我和夥伴。
在活動帶動中,才看到原來我們還擁有年輕人的純真,希望志工們把年輕人的朝氣,帶回到自己的崗位上,期望讓我們的普兒也能透過類似的活動,忘掉貧困的不愉快,走向健康有希望的明天。
七、溝通的技巧
先聖先賢教誨我們,格物致知修身而後能齊家,有了美滿的家庭,才有能力協助那些生活於貧困邊緣的普恩戶。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廖永靜教授,全程以活動方式提供給志工們自我靈修,從放下自我,讓身心靈提升,進而運用到家庭親子的相處,使家庭生活融洽。
子女遇到困難,要以「解放靈魂、活在當下」的理念,用感性去溝通與引導子女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此孩子就能平安度過叛逆期的風暴。從親職教育,可以進一步學習如何處理需要幫助的小孩,導引他們的行為和觀念向善發展,我們要用同理心、慈悲與關懷,站在他們的立場來幫助他們成長。
八、點亮了心燈
經歷貧困,不知貧窮的苦,未逢災難,無法體會災難來臨的恐懼,何況苦難中成長的孩子,有的懂得奮發向上,有的則會封閉自己,封閉自己的孩子,往往會自甘墮落,此時若有人能及時伸出援手,保證會走向正途。
但是,這些不幸的孩子到底在哪裡?我們又要如何幫助他們?
何其有幸,菩薩尋聲救苦,開「普門示現」的法緣,師父的願力,為苦難兒童點燃一盞生命的明燈,也照亮我們的心,開啟我們慈悲的願力,踏入志工行列,有緣照顧到這些需要人們照顧的孩子。
兩天來授課的講師,無私奉獻所教的課業,增進我們的智慧,使我們學到更多助人的信心與能力。
接受幫助的人,由於你們承受了苦難,我們才有機會付出愛心,在此僅能說一句:
「感恩!化身菩薩!」。
九、分享小故事
話說民初某鄉下有四位年輕學子,相約赴省城參加大學入學考試,借宿某禪寺,考前向住持辭行,禪師指著其中一位說:將來他的成就最大,四人皆懷疑,因為他只是個家境小康、資質中等、期盼能當個小學教師的人而已,考後四個都如願入學。
爾後戰亂,來到台灣,四人分別為盡責官員、成功商人、保家衛國的將軍、整日與小朋友歡笑的老師。時光匆匆,轉眼到了退休年齡,相約年年聚會,但每次都是三缺一,幾次後,那三人要那位老師一定要參加,老師只好答應,但他表明自己每天的生活從早忙到晚,因此相約在他指定的某個養老院會見。
四人相逢,短暫的互道寒喧後,老師請他們幫忙替養老院中行動不便的老人餵食、擦澡、閒話家常,如此他們三人在養老院中度過忙碌又快樂的一天,此時才了解當年禪師所說的「最大成就」。
他年輕時把快樂和希望帶給小朋友,晚年讓行動不便的老人活得有尊嚴,此種無私的奉獻,才是修行路上最大的成就。
十、期待再相會
時光總是匆匆,兩天一下子就過了,帶著師父的祝福與叮嚀,充滿能量的愉快心情,發願要更樂於助人,更精進修行,揮一揮手,說聲來年再相會。
文/普門嘉委會志工:林妙玟
今年暑假中,有幸的參與普門慈幼慈善會三地區的「2007志工特殊教育訓練」的課程,兩天的受訓課程結束,心中踏踏實實的感受到增長福慧,有充實感及志工朋友相聚的溫暖。
我們,時而聽聞媒體報導說,某戶人家因天災或是人禍而造成家中的變遷,此時,在各地區的角落裏,滿懷慈悲心的志工,都伸出救助的雙手,奉獻無私的愛心,捐出無償的善款,結集社會大眾的力量,有人出錢,有人出力;頓時間,某戶人家即感受到了各界的關懷。
但是,媒體沒有報導的貧困人家呢?
他們的貧窮仍然存在,當他們的苦難被普門慈幼慈善會發現了,普門也結集社會大眾的力量,對他們伸出援手,普門甚至還敞開著大門,隨時等著無助的人家來依靠。
普門就像溫暖的大家庭,秉著「尋聲救苦」的慈悲心,無時無刻的送出溫暖的關切,隨時隨地的釋出救濟的服務。
為充實普門志工服務社會的能力,普門為志工們開專業特訓教育課程,特殊教育訓練的第一天,有社會局為大家安排的課程,張局長也在百忙之中抽空前來為志工朋友們加油打氣,同時也肯定心印法師在地方上默默耕耘的用心。
更令志工朋友們興奮的,是社會局長看到心印法師帶領各地區義工委員會的志工,在社會上付出的種種,也允諾對普門社會服務作爭取資源的協助,這無疑的是對普門打入一針強心劑,相信每一位志工朋友與我相同,內心熱血澎湃,胸中無限感恩。
隨後,在社會局督導及社福員將 「社會福利概述」及「社會福利與志願服務」作了分析,我們不但對社會福利有了概念,對「社工」及「志工」的區分,也有分屬性的認識,並了解到這兩者所抱持的理念是相同的。
普恩戶所得到的支助,除了有形的物資外還有精神面的無形關懷,這是需要龐大服務資源的。草創期,心印法師自製「愛心瓜」義賣,募款服務資源,以「一塊錢不嫌少」的信念,募一天一塊錢的捐獻,滴水成河、積沙成塔,累積出今日服務社會的成果。
為了激發大眾的慈悲心,聚集大眾的力量,心印法師引述「雀鳥救森林大火」的故事:
有一雀鳥,浸濕身上的羽毛,意圖消滅森林中的大火,雖為群鳥所譏笑或勸之放棄,牠也是盡一己之力,一次又一次的用身上的羽毛,帶水到火災森林上空,揮抖著身上的水滴來撲火,終於感化眾鳥加入救火的行列。
用這樣的故事,喚起大眾切莫忽視「一塊錢」的力量,要我們化感動為行動,認同中委會展務組林東雄師兄的「福田筒」創意。
林東雄師兄希望開拓「福田歲月」,設計「福田筒」讓人們認養,每天將「一塊錢」或零錢,存放進「福田筒」,當耕植的認養人將認養的「福田筒」填滿了之後,送回普門各地區義工委員會種福田,再換回另一支「福田筒」繼續修福德。
此一方案一推出,不但受到心印法師與理事長的肯定,也獲得承製「福田筒」的茶衣公司,資助一半製作經費,順利的完成本項展務計劃。
志工們馬上熱烈的響應,以慈悲為懷的心情,紛紛認養了「福田筒」。「一塊錢」對你我可能是多餘的,但是,對普恩戶而言卻是一顆顆的希望,值得大家共襄盛舉!
普門慈幼慈善會是「佛教」慈善團體。
承受於佛陀的法教,在心印法師的領導下,從事菩薩利生事業,所以心印法師站在佛法的觀念立場,為志工們闡述「人際關係與說話的藝術」,引薦「五戒十善」的規範,其中「不妄語戒」的真理,再次的提醒志工們「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的禍害。
佛法的「四攝法」是協調人際關係的法寶,讓我們從中體會到,要協助普恩戶,內心要有真誠的關懷與體恤,在話語中要有適切的安撫與善導,這樣「助人者」與「被助者」之間才能達到協調的境界。
志工朋友們上了整天的課程,有的昏昏欲睡,有的腰酸背痛,所幸嘉委會準備了提神的茶水與可口的點心,大家圍著桌子,聊聊膳食之道。
期間,有位師兄吃香蕉時卻和著香蕉皮一併食用,告訴我們除了幫助消化,還可以降低血壓,大家紛紛效仿。
來自高委會的一位師姐說「香蕉皮」還有一項療治功能,就是「吃香蕉皮可以治療失戀」,大夥兒聽了,不約而同的開懷大笑。
看啊!和樂融融的「普門大家庭」,這樣的相聚讓大家留下愉快的印象。
隔天,大夥兒最期待的是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的廖永靜教授,他的「啟動團體能量」的課程,真的名副其實。廖教授說大夥兒都喚他為「阿海」,自謙「阿海兄」這樣的稱呼也拉近講師與學員彼此間的距離。
課程在學術與實作間進行,教導大夥體驗心靈的長成,我們在他的授課中,所得到的啟示,恐怕不是文筆可以形容的。
在課程的進行中,都是分組討論,這是「助人工作者自我啟發」的實習課業,六人一小組,小組中有人扮演著「聽」和「說」的角色,「介紹自己」和「介紹別人」能讓小組中的成員很快的認識,也能從課業中訓練「訴說」與「傾聽」的專注度。
從彼此的介紹中,霎時間,我們從別人的形容,看到渺小的自己,逐漸擴大到別人所觀察到的我,無形中內心的自信被喚之而出。
來自高委會的普青,坦然的表示,她本來羞怯於這樣的團體活動,但是透過廖教授這樣的教學活動,小組促膝而談之後,讓他們都發覺普門像是一條韌性十足的大繩索,拉聚著我們並帶領著我們再回到這個志工圈,透過這樣的課程我們更是親近了,彼此也在心中默許「終身志工」的職志。
兩天的課程很快的接近尾聲,有些師姐面對普青所設計的動感熱舞,活力再現且樂而不疲的跟隨普青左右搖擺,熱情洋溢著整個訓練會場。
尤其是心印法師、圓融法師、能淨法師,也突破宗教師「道貌岸然」的形象,以勁歌熱舞的實際行動,融入團體活動中,將宗教師的慈悲情操,注入團體活動中,使大夥兒欣然接受另類慈悲的引度,歡喜親近佛法,心悅沈浸佛法,情願發揚佛法。
在兩天的特訓教育課程,無形中結合了普門慈幼慈善會「老、中、青」志工的智慧、經驗與活力,老、中志工的師姊和師兄們,都為普青的表現喝采。
誠如金燕師姐用肯定的語氣說:「普青人才濟濟,普門希望無限。」
我們相約下次再見,志工的道路上不孤單也不寂寞,因為我們知道有你相隨……
參加普門96年度的志工特訓教育,讓我體驗到一種不一樣的「研習」。
我雖然有報名參加這個活動,未上營地前,對這次的研習課程並不清楚,到了研習營,沈浸在課程中,讓我在這兩天的「研習」,吸收了不少知識,也讓我們知道一些生活中所需要知道的修養,學到如何在社會上與人互動。
課程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最後一天,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廖永靜教授的課。
他用互動的教學方式,讓整個課程活潑起來,也因為這樣,原本不認識的老老少少,就這樣的彼此認識對方了。
廖教授上的課,是有關「親子」互動方面的課程,在小組研討下,我們都提出一種跟自己身邊親朋好友相處的方法,大家在這些相處模式反反覆覆的思惟,是好還是壞,竟讓我們發現平常偶爾在小小細節上比較不會注意到的錯誤問題,這些偶爾會犯上的錯誤,都是我需要改善的地方。
兩天的相處學習,讓我感受到人們最好的溝通是——smile(微笑)!
微笑會讓人心情放鬆,同時也是讓自己快樂的方法,別給自己和別人太吝嗇,給大家和全世界一個最好的微笑吧!
文/普門中委會志工吳岱燕
二天的志工特殊教育訓練研習,讓我收穫良多,從普青的活力,以及老師的帶領下,讓我找回自己迷失已久的活力,以及對待生命的熱誠。
讓我真切的感受到,奉獻讓志工的生命更加美好!也使這個世界更加溫馨。
人與人相處,如果可以拿出像做志工那樣的精神相處在一起,相信人與人的衝突就可以減少了。
如果我們期許自己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貴人,就要不斷的去學習做一個快樂的志工,才能幫助別人突破更多的難題。
二天的志工特殊教育訓練研習,讓我收穫良多,從普青的活力,以及老師的帶領下,讓我找回自己迷失已久的活力,以及對待生命的熱誠。
讓我真切的感受到,奉獻讓志工的生命更加美好!也使這個世界更加溫馨。
人與人相處,如果可以拿出像做志工那樣的精神相處在一起,相信人與人的衝突就可以減少了。
如果我們期許自己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貴人,就要不斷的去學習做一個快樂的志工,才能幫助別人突破更多的難題。
暑期盧孟圓隨團隊支援了普門今夏承辦的「小菩薩學佛夏令營」活動後,又隨團隊前往支援「善化寺」的夏令營活動,於善化寺夏令營營地接獲其父「盧仁傑先生」因奮勇救人,不幸溺斃消息,離營奔喪。
隨後善化寺支援活動結束,普門高委會普青團長林育靚志工,隨即率營地普青前往盧府慰問,並向往者致敬。
96年8月3日盧仁傑先生公祭奠禮,普門創辦人心印法師率普門中委會志工,中委黃主委品慈率普門中委會普青,前往台北縣板橋殯儀館公祭致敬。
盧仁傑先生(見盧仁傑先生全家福合照右三)是一位愛家的好父親,他在生前給二女兒孟圓(盧仁傑先生全家福合照右一)十八歲時所寫的信,信中寫著:
『圓恭喜妳十八歲了,我將她還給妳自己,在意義上,妳將從此擁有更獨立完整的人格與思想,當然相對也將自我肩負更多的責任,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在短短五百多字的信裡,我們看到爸爸對女兒的期待,也有爸爸給女兒的身教、言教,更有爸爸對孩子的尊重,也讓人領會到盧仁傑先生是一個言行一致的人,他用身教、言教在教育子女,也影響著他周邊的人。
盧仁傑先生為了三名年輕人而犧牲自己,他英勇無私無我的奉獻精神,以及他留在親友腦海中的身教、言教,實為現代社會值得學習的典範。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謹錄盧仁傑先生生平事略,做為現代人的學習楷模。
盧仁傑先生生平事略:
仁傑先生於西元一九六○年生於彰化縣鹿港鎮。原名【金興】,生性聰敏活潑,國中時聽從建議改名【仁傑】。自幼家境清寒,國中畢業後,以半工半讀方式先後於省立彰化高工補校及國立高雄工專鑄造科夜間部畢業。
役畢參加勞委會職訓局泰山職業訓練中心師資養成訓練,結訓後赴當時隸屬警備總部坪林職訓中心擔任鑄造訓練師,一九九○年經甄試泰山職業訓練中心鑄造訓練師,並定居臺北縣泰山鄉。任職期間熱心公務、成績卓著,受到各級長官的愛護由助理訓練師、副訓練師擢升正訓練師,現職擔任泰山職業訓練中心正訓練師兼研發股長。
仁傑先生一生作為令人感歎傾服,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彰化鹿港家遭逢隔壁木材廠祝融波及房屋全毀,不得已隨父母舉家搬離世居地定居彰化市。為了貼補家用,做過送報生、工廠作業員、餐廳服務生、送貨員,並經常利用假日到鐵工廠打工兼差。
他常說:「人家的一個月是三十天,我的一個月是四十五天」,夜以繼日不停的加班,為的就是讓家人獲得溫飽,其不屈不撓、勤奮工作之精神令人敬佩。又於泰山職訓中心服務期間戮力從公,初始擔任精密鑄造訓練,因任務需要改辦視訊媒體訓練。
先後取得鑄造甲級技術士,圖文組版甲、乙級技術士,工業安全甲級技術士證等相關證照共計十一張,教學認真,屢受上級長官褒揚。曾榮獲勞委會職訓局贈送貴賓紀念品設計佳作獎、考試院國家文官培訓所公務人員閱讀心得寫作競賽佳作獎、行政院勞委會公務人員專書閱讀心得寫作競賽第一名、經濟部國際合作處甄選德國政府公費獎助赴德國進修等,成績斐然。
公務之餘勤學苦讀,以非本科系生考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在學期間獲得學業成績第一名。畢業後經常出錢出力回饋學校,並擔任母校應用媒體研究所校友會理事以及台灣應用媒體行銷協會理事,擴大服務同學與校友。
平日嗜讀西方哲學思想、教育、社會學、心理學等,特別浸淫於叔本華的生命哲學、馬斯洛需求理論高峰體驗等哲學書籍。今年並以優異成績考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班。
仁傑先生父親已於一九九五年意外過世,先生上有一老母、下有妻子兒女四人。先生事親至孝,有空經常帶著妻小回彰化侍奉母親,兄弟姊妹和樂融融。他常常說:「叔本華說:『一切生命的本質就是苦惱。』本質即宿命,特質即機運,改造宿命必須從改造本質開始。」、「唯讀書能益人神智,變化氣質。增長氣骨」。
為了脫離過去辛苦的歲月,不斷鼓勵家人力爭上游,除了以身作則碩士研究所畢業後再考取博士班外,並鼓勵妻子繼續進修,順利的也在今年六月獲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學士學位。長女孟岑現就讀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次女孟圓、長子定猷今年分別考取國立台東大學、縣立三重高中,各個奮發圖強。
一生樂善好施,騰於人口,可耳聞而得。曾經為了幫助貧寒家庭,在經濟不甚寬裕且有三名年幼子女待哺的情況下,全家縮衣節食,親赴家扶中心認養二位小孩。聽聞大學授業教授罹患肝疾急須換肝。為了感念師恩,他自告奮勇捐肝,雖未能如願,但此義舉讓人動容。
他懷有菩薩心腸經常聞苦救難,透過擔任臺北縣後備軍人輔導中心輔導組長之職,轉請輔導中心協助需要救助者。助人無數,筆墨無法一一贅述。行有餘力並擔任臺北市彰化師大附工校友會監事、臺北縣泰山鄉彰化同鄉會副總幹事,服務社會。
仁傑先生係二○○七年七月二十一日於台北縣石門鄉富基漁港,忽見幾名年輕人在漁港旁的防波堤戲水,被海浪捲走大聲呼救,奮不顧身跳下海與海浪搏鬥,先後救起二人,繼續救援第三名溺水者時,因體力不支,被海浪捲出外海溺水,經趕來的消防隊員緊急施救,並送至金山醫院救治,仍告不治。
今以載悲載泣之心情,敬述 先生生平之行實。嗚呼!先生一生遇挫不餒、因艱益奮、急公好義。
以壯年之身,前程一片大好之際,因奮不顧身義勇救人,不幸溘逝,讓人萬分痛惜。然其英勇事蹟將表率群倫,永垂不朽。
這天講座的聽眾,除了兒童讀書會的學員與普恩戶家長共修會的家長外,還有中委會志工,都聚在普門學苑社教會館法華堂聽講座。
這天兩位警官除了宣導「婦幼人身安全觀念」外,並教導一些防身術動作,與會婦幼受益良多。
下面是本次講座,警官所提供的「婦幼人身安全」常識。
※何謂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係指家庭成員包含配偶(如前夫妻、同居人、男女朋友)、親子、兄弟姐妹、姻親(如舅媽、姨丈)間實施身體之不法侵害(如虐待、遺棄、傷害、妨害自由、性侵害等)或精神上不法侵害(如恐嚇、脅迫、侮辱、騷擾等)之行為。
※如果遭遇家庭暴力時,怎麼辦?
1.逃離加害人:若留下會有緊急的危險,應馬上逃到安全的地方(如親友家、附近的商店),避免自己受到嚴重的傷害。
2.驗傷:到醫院、診所要求開立驗傷診斷書。
3.求助:打電話給家庭暴力防治中心或全國婦幼保護專線113,那裡的社工人員會協助你。
4.報警:到警察局報案,請員警製作「處理家庭暴力案件調查紀錄通報表」,或製作傷害筆錄。
※如何申請保護令?
你可以針對事實需要向法院聲請切合你需要的保護令,申請的方式如下:
1.本人自行申請:
如果你就是受害者本人,就有權向法院提出聲請「保護令」來保護自己。如果你不會填寫保護令聲請書狀,你可以請家庭暴力防治中心(地址:台中市自由路53號4樓、電話:04-22258682)的社工人員或各地方法院聯合服務處協助。
2.他人代為申請:
當你受到家庭暴力時,除了你自己可以向法院申請保護令,檢察官、警察機關或家庭暴力防治中心也可以幫你聲請。
3.特殊情形的申請:
如果被害者未成年、患有身心障礙、或因為某些原因沒有委任代表人的時候,被害者的法定代理人、或三等親以內的血親或姻親,可以替被害者向法院申請。
※何謂保護令?
保護令,就是由法院所核發,可以保護你的命令,內容包括:
1.禁止施暴者暴力行為或與你接觸。
2.命令施暴者遷出住居所。
3.決定個人生活上必需品的使用權,未成年子女的監護權,命令施暴者和你子女的探視會面時應遵守的限制。
4.命令施暴者給你生活費用或其他醫療、財物損害或律師費用。
5.命令施暴者要完成一定的治療或接受心理輔導等。
※當施暴者違反保護令時如何處理?
1.如果施暴者違反了保護令的相關規定,例如到你居住和工作的地點繼續騷擾你或對你施暴,就已觸犯了家庭暴力防治法的「違反保護令」,你可以打電話給警察,警察會立即派員處理,視情況逮捕施暴者。
2.根據家庭暴力防治法第五十條的規定,違反保護令罪將被處以三年
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台幣十萬元以下的罰金。
※什麼是性侵害?
1.性侵害是指違反被害人意願,加害者以權威、暴力、金錢、引誘、脅迫被害人與其發生性交。
2.與未滿十六歲之人發生性交者亦屬性侵害。
※何謂性交?
1.以性器進入他人之性器、肛門或口腔之行為。
2.以性器以外之其他身體部位或器物進入他人之性器或肛門之行為。
※遭受性侵害時,可以到哪裡投訴,並得到協助?
1.撥打緊急報案電話110。警察局會派處理性侵害案件專責人員協助您並由女警陪同驗傷及製作筆錄。
2.撥打全國「保護您」諮詢專線113即可得到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性侵害防治中心之社工人員廿四小時之協助,陪同至醫療院所驗傷及報案等相關救助。
※若不幸遭受性侵害,被害人應如何處理?
1.尋求安全:萬一遭遇襲擊,一定要設法到達一個安全的地方。
2.保持現場:不要移動或再觸摸任何現場器物,以利警方採證與蒐集線索。
3.保留證據報警:不要沐浴、洗手、刷牙或上廁所,不要更衣或破壞身上的衣服,報警處理,同時應由社工人員或女警陪同,即刻到醫院檢查傷處,蒐集證據。
※警察機關對性侵害被害人有何保護措施?
1.指派女警或專人處理。
2.徵求被害人同意後,陪同至醫院檢查、驗傷並收集證據。
3.談話瞭解案情時,會在適當處所並採取隔離措施。
4.案件調查中,被害人身份不曝光。
※性侵害被害人如何面對強暴後之心理復健?
1.被害人不需要負任何責任,因為它是一件意外的不幸事件,絕對不是本身的錯誤所造成的。
2.在生理或心理上,被害人需要時間的癒合。
3.除專業人員協助外,更需要家人或友人合力支持與幫助,共渡難
關。
※被害人如須經濟補肋,可以到哪獲得協助?
被害人可以向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台中市自由路53號4樓,電話:04-22258659)尋求協助,並聲請法律訴訟補助費用,聘請律師協助官司訴訟、醫療費用、身心創傷後復健費用等補助。
※妨害性自主處罰規定
1.強制性交罪(§刑法221)→【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加重強制性交罪(刑法§222)→【7年以上有期徒刑】。
2.強制猥褻罪(§224)→【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加重強制猥褻罪(§224之1)→【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年】
3.對未成人(十四歲及十六歲以下之人)為性交猥褻罪(§227)→【性交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猥褻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
●婦幼人身安全須知●
其實,有些危險是可以避免的!認真的女人最美麗,可是懂得自我保護的女人卻是最聰明的,提醒您只要多用一點心,就可以避免讓自己陷入危險之中。
1.容易侵害的高危險地點
◆高層建築中的昇降梯及頂樓公用陽台。
◆傳統樓梯的轉角處。
◆密閉大廈長廊,易於阻隔視線的死角。
◆無人管理的盥洗室。
◆無照明設備的狹巷路段、停車場。
◆公園、灌木叢或荒遠野道河堤。
◆設計不良的地下道末端。
◆廢棄的空屋、舊宅。
◆偏僻的公共廁所。
◆自宅或朋友的住宅(約會強暴、熟識者強暴及亂倫案件佔全部性侵害案件七成以上)
2.外出上街安全守則
◆避免深夜、凌晨單獨外出活動或行經暗街、陋巷及荒涼巷道。
◆儘量避免行走於有沿牆的街道,因為在轉角處易發生危險。
◆切勿為了抄近路,走黑暗、荒僻的小巷或荒涼公園、街道。
◆走路時應面對來車方向行走,如馬路的左邊;皮包應背於馬路內側,以防遭搶。
◆行路機敏,注意超過你的可疑人物,強暴犯者經常先行經過後再回來尋覓被害人。注意往來車輛是否回頭駛向自己,避免發生假車禍真強暴事件。
◆行走時儘量走人行道中央,不要太近建築物或停放在路旁的可疑車輛。
◆對上前問路的人車,應保持距離,以免被強行擄走。
◆如果因工作、就學關係,經常必須於夜晚走路回家,最好攜帶哨子或警報器,放在衣袋中,以供遭到威脅時,嚇阻侵襲者。
3.搭車安全守則
◆儘可能結伴搭車,深夜返家可利用電話叫車服務,並核對車號再上車。
◆不搭乘裝潢怪異,視線由外而內不明、車號車行不明車輛。
◆上車後拉開部分車窗,留住部分空隙,以備應急叫喊之用。
◆搭乘長途車,離開座位返座時,已打開之飲料不要再喝。
◆搭計程車時最好坐在司機正後方位置,萬一發生狀況,可從後製造小車禍而求援。
◆言談間少談及個人起居或財經狀況。
◆遇狀況時,可用口紅在玻璃上寫字求救。
4.駕車安全守則
◆上車後立即鎖上中控鎖。
◆使用遙控器時,應行至車旁始開鎖,勿遠遠即以遙控器開汽車鎖,以防歹徒鎖定目標並提前躲入車內。
◆不搭載陌生人。
◆即使短暫離開車子,也不應將鑰匙留在鑰匙孔上。
◆如果發現有車子尾隨應設法擺脫,必要時可按喇叭求助;遇歹徒挑釁,勿停車或下車,往鬧區疾駛。
5.約會安全守則
◆與對方共進餐宴,儘量不要喝酒。
◆不要任意飲用不明食物或飲料。
◆約會時間不宜過早或過晚。
◆約會地點最好由己方提出,並注意其適當性。
◆與不太熟悉的對象約會,儘量找伴陪同。
◆臨時變更地點應以安全為第一考量。
◆儘量避免單獨前往對方住宿地點,尤其勿進入其臥室。
◆要明確表達意思,勿給對方錯誤信息。
6.隨身攜帶防身物品
◆哨子、噴霧器、鑰匙、雨傘等。
*** *** *** *** *** ***
●●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網絡●●
報案專線:110
婦幼保護專線:113
男性關懷專線:0800-013-999
外籍配偶保護諮詢專線:0800-088-885
臺中市警察局婦幼警察隊:2327-7772
臺中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2225-8682
臺中地方法院:2223-2311
●●醫療機構●●
臺中榮民總醫院2359-2525轉3610(急診)2991(社工)
署立台中醫院2229-4411轉2165(急診)2134(社工)
私立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2205-2121轉1163(急診)4254(社工)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港院區)2201-5111轉6135(急診)6651(社工)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慶院區)2473-9595轉2110(急診)2224(社工)
澄清綜合醫院2463-2000轉6139(急診)6317(社工)
澄清綜合醫院(中港分院)2463-2000轉2185(急診)5265(社工)
2.保持現場:不要移動或再觸摸任何現場器物,以利警方採證與蒐集線索。
3.保留證據報警:不要沐浴、洗手、刷牙或上廁所,不要更衣或破壞身上的衣服,報警處理,同時應由社工人員或女警陪同,即刻到醫院檢查傷處,蒐集證據。
※警察機關對性侵害被害人有何保護措施?
1.指派女警或專人處理。
2.徵求被害人同意後,陪同至醫院檢查、驗傷並收集證據。
3.談話瞭解案情時,會在適當處所並採取隔離措施。
4.案件調查中,被害人身份不曝光。
※性侵害被害人如何面對強暴後之心理復健?
1.被害人不需要負任何責任,因為它是一件意外的不幸事件,絕對不是本身的錯誤所造成的。
2.在生理或心理上,被害人需要時間的癒合。
3.除專業人員協助外,更需要家人或友人合力支持與幫助,共渡難
關。
※被害人如須經濟補肋,可以到哪獲得協助?
被害人可以向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台中市自由路53號4樓,電話:04-22258659)尋求協助,並聲請法律訴訟補助費用,聘請律師協助官司訴訟、醫療費用、身心創傷後復健費用等補助。
※妨害性自主處罰規定
1.強制性交罪(§刑法221)→【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加重強制性交罪(刑法§222)→【7年以上有期徒刑】。
2.強制猥褻罪(§224)→【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加重強制猥褻罪(§224之1)→【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年】
3.對未成人(十四歲及十六歲以下之人)為性交猥褻罪(§227)→【性交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猥褻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
●婦幼人身安全須知●
其實,有些危險是可以避免的!認真的女人最美麗,可是懂得自我保護的女人卻是最聰明的,提醒您只要多用一點心,就可以避免讓自己陷入危險之中。
1.容易侵害的高危險地點
◆高層建築中的昇降梯及頂樓公用陽台。
◆傳統樓梯的轉角處。
◆密閉大廈長廊,易於阻隔視線的死角。
◆無人管理的盥洗室。
◆無照明設備的狹巷路段、停車場。
◆公園、灌木叢或荒遠野道河堤。
◆設計不良的地下道末端。
◆廢棄的空屋、舊宅。
◆偏僻的公共廁所。
◆自宅或朋友的住宅(約會強暴、熟識者強暴及亂倫案件佔全部性侵害案件七成以上)
2.外出上街安全守則
◆避免深夜、凌晨單獨外出活動或行經暗街、陋巷及荒涼巷道。
◆儘量避免行走於有沿牆的街道,因為在轉角處易發生危險。
◆切勿為了抄近路,走黑暗、荒僻的小巷或荒涼公園、街道。
◆走路時應面對來車方向行走,如馬路的左邊;皮包應背於馬路內側,以防遭搶。
◆行路機敏,注意超過你的可疑人物,強暴犯者經常先行經過後再回來尋覓被害人。注意往來車輛是否回頭駛向自己,避免發生假車禍真強暴事件。
◆行走時儘量走人行道中央,不要太近建築物或停放在路旁的可疑車輛。
◆對上前問路的人車,應保持距離,以免被強行擄走。
◆如果因工作、就學關係,經常必須於夜晚走路回家,最好攜帶哨子或警報器,放在衣袋中,以供遭到威脅時,嚇阻侵襲者。
3.搭車安全守則
◆儘可能結伴搭車,深夜返家可利用電話叫車服務,並核對車號再上車。
◆不搭乘裝潢怪異,視線由外而內不明、車號車行不明車輛。
◆上車後拉開部分車窗,留住部分空隙,以備應急叫喊之用。
◆搭乘長途車,離開座位返座時,已打開之飲料不要再喝。
◆搭計程車時最好坐在司機正後方位置,萬一發生狀況,可從後製造小車禍而求援。
◆言談間少談及個人起居或財經狀況。
◆遇狀況時,可用口紅在玻璃上寫字求救。
4.駕車安全守則
◆上車後立即鎖上中控鎖。
◆使用遙控器時,應行至車旁始開鎖,勿遠遠即以遙控器開汽車鎖,以防歹徒鎖定目標並提前躲入車內。
◆不搭載陌生人。
◆即使短暫離開車子,也不應將鑰匙留在鑰匙孔上。
◆如果發現有車子尾隨應設法擺脫,必要時可按喇叭求助;遇歹徒挑釁,勿停車或下車,往鬧區疾駛。
5.約會安全守則
◆與對方共進餐宴,儘量不要喝酒。
◆不要任意飲用不明食物或飲料。
◆約會時間不宜過早或過晚。
◆約會地點最好由己方提出,並注意其適當性。
◆與不太熟悉的對象約會,儘量找伴陪同。
◆臨時變更地點應以安全為第一考量。
◆儘量避免單獨前往對方住宿地點,尤其勿進入其臥室。
◆要明確表達意思,勿給對方錯誤信息。
6.隨身攜帶防身物品
◆哨子、噴霧器、鑰匙、雨傘等。
*** *** *** *** *** ***
●●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網絡●●
報案專線:110
婦幼保護專線:113
男性關懷專線:0800-013-999
外籍配偶保護諮詢專線:0800-088-885
臺中市警察局婦幼警察隊:2327-7772
臺中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2225-8682
臺中地方法院:2223-2311
●●醫療機構●●
臺中榮民總醫院2359-2525轉3610(急診)2991(社工)
署立台中醫院2229-4411轉2165(急診)2134(社工)
私立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2205-2121轉1163(急診)4254(社工)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港院區)2201-5111轉6135(急診)6651(社工)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慶院區)2473-9595轉2110(急診)2224(社工)
澄清綜合醫院2463-2000轉6139(急診)6317(社工)
澄清綜合醫院(中港分院)2463-2000轉2185(急診)5265(社工)
普兒入選作文/黎O愷
這群孩子,
在它們開心、高興的時候,
總喜歡玩你追我跑,我追你跑的遊戲。
可是,當它們生氣、受委屈時,
總喜歡抱在一起,黑鴉鴉的一片,
無盡的流淚痛哭,
並發出一聲聲長而有力的怒吼聲,
令人不由得膽破心驚。
看到這般的模樣,它們又笑了。
哈!哈!哈!真是一群調皮可愛的孩子。
網絡流通文章/輾轉傳寄,難以查出原作者。
這篇文章可看性極高,極富教育性質,讓它擁有更多讀者的共鳴與迴響,將是作者寫這篇文章最大的價值與意義。
蘇志滿下班回家,推開門,飯廳即傳來妻子周慧玲的咆哮聲:『煮淡一點妳就嫌沒有味道,現在煮鹹一點妳卻說嚥不下,妳究竟要怎麼樣?』母親一見兒子回來,二話不說便把飯菜往嘴裡送。
妻子怒瞪他一眼。他試了一口,馬上吐出來,溫和地說:『我不是說過了嗎,媽有病不能吃太鹹!』
『那好!媽是你的,以後由你來煮!』周慧玲怒氣沖沖地回房。
蘇志滿無奈地輕嘆一聲,然後對母親說:『媽,別吃了,我去煮個麵給妳。』
『志滿,你是不是有話想跟媽說,是就說好了,別憋在心裡!』
『媽……公司下個月升我職,我會很忙,至於慧玲,她說很想出來工作,所以……』
母親馬上意識到志滿的意思:『志滿,不要送媽去老人院。』聲音似乎在哀求。
志滿沉默片刻,他是在尋找更好的理由:『媽,其實老人院並沒有甚麼不好,妳知道慧玲一旦工作,一定沒有時間好好服侍妳。老人院有吃有住有人服侍看顧,不是比在家裡好得多嗎?』
『可是,阿財叔他……』
洗了澡,草草吃了一碗速食麵,蘇志滿便到書房去。
他茫然地佇立於窗前,有些猶豫不決。
母親年輕便守寡,含辛茹苦將他撫養成人,供他出國讀書,但她從不用年輕時的犧牲當作要脅他孝順的籌碼,反而是妻子以婚姻要脅他!
真的要讓母親住老人院嗎?他問自己,他有些不忍。
『可以陪你下半世的人是你老婆,難道是你媽嗎?』阿財叔的兒子總這樣提醒他。
『你媽都這麼老了,好命的話可以活多幾年,為何不乘這幾年好好孝順她呢?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啊!』親戚總是這樣勸他。
蘇志滿不敢再想下去,深怕自己真的會改變初衷。
稍晚,太陽收斂起灼熱的金光,躲在山後憩息。晚風輕拂,夕陽斜照,忽然下了一場毛毛細雨,天空出現一道彩虹!
那是一間建在郊外山崗的一座貴族老人院。
是的,錢用得越多,蘇志滿才心安理得。
當蘇志滿領著母親步入大廳時,嶄新的電視機,42吋的螢幕正播放著一部喜劇, 但觀眾一點笑聲也沒有。
幾個衣著一樣,髮型一樣的老嫗歪歪斜斜地坐在沙發上,神情呆滯而落寞。
有個老人在自言自語,有個正緩緩彎下腰,想去撿起掉在地上的一塊餅乾。
蘇志滿知道母親喜歡光亮,所以為她選了一間陽光充足的房間。
從窗口望出去,樹蔭下,一片芳草如茵,幾名護士推著坐在輪椅的老者在夕陽下散步,四周悄然寂靜得令人心酸。縱有夕陽無限好,畢竟已到了黃昏,他心中低低嘆息。
『媽,我……我要走了!』
母親只能點頭。
他走時,母親頻頻揮手,她張著沒有牙的嘴,蒼白乾燥的嘴唇在囁嚅著,一副欲語還休的樣子。
蘇志滿這才注意到母親銀灰色的頭髮,深陷的眼窩以及打著細褶的皺臉。
『母親,真的老了!』
他霍然記起一則兒時舊事:
那年他才六歲,母親有事回鄉,不便攜他同行,於是把他寄住在阿財叔家幾天。
母親臨走時,他驚恐地抱著母親的腿不肯放,傷心大聲號哭道:『媽媽不要丟下我!媽媽不要走!』
最後母親沒有丟下他。
蘇志滿連忙離開房間,順手把門關上,不敢回頭,深恐那記憶像鬼魅似地追纏而來。
他回到家,妻子與岳母正瘋狂的把母親房裡的一切扔個不亦樂乎。
身高三呎的獎杯——那是他小學作文比賽「我的母親」第一名的勝利品!
華、巫、英字典——那是母親整個月省吃省用所買給他的第一份生日禮物!
還有母親臨睡前要搽的風濕油——沒有他為她搽,帶去老人院又有甚麼意義呢?
『夠了,別再扔了!』蘇志滿怒吼道。
『這麼多垃圾,不把它扔掉,怎麼放得下我的東西。』岳母沒好氣地說。
『就是嘛!你趕快把你媽那張爛床給抬出去,我明天要為我媽添張新的!』
一堆童年的照片展現在蘇志滿眼前,那是母親帶他到動物園和遊樂園拍的照片。
『它們是我媽的財產,一樣也不能丟!』
『你這算甚態度?對我媽這麼大聲,我要你向我媽道歉!』
『我娶妳就要愛妳的母親,為甚麼妳嫁給我就不能愛我的母親?』
雨後的黑夜分外冷寂,街道蕭瑟,行人車輛格外稀少。
一輛轎車在路上飛馳,頻頻闖紅燈,呼一聲又飛馳而過。那輛轎車一路奔往山崗上的那間老人院,停車奔上樓,推開母親臥房的門。
蘇志滿幽靈似地站著,母親正撫摸著風濕痛的雙腿低泣。
她見到兒子手中正拿著那瓶風濕油,顯然感到安慰的說:『媽忘了帶,幸好你拿來!』
他走到母親身邊,跪了下來。
『夜了,媽自己搽可以了,你明天還要上班,回去吧!』
他囁嚅片刻,終於忍不住啜泣道:
『媽,對不起,請原諒我!我們回家去吧!』
❤❤❤
各位讀者請試想:
同樣的狀況,但是當我們從「我」的角度去看時,就會產生不同的心態。
妻子怒瞪他一眼。他試了一口,馬上吐出來,溫和地說:『我不是說過了嗎,媽有病不能吃太鹹!』
『那好!媽是你的,以後由你來煮!』周慧玲怒氣沖沖地回房。
蘇志滿無奈地輕嘆一聲,然後對母親說:『媽,別吃了,我去煮個麵給妳。』
『志滿,你是不是有話想跟媽說,是就說好了,別憋在心裡!』
『媽……公司下個月升我職,我會很忙,至於慧玲,她說很想出來工作,所以……』
母親馬上意識到志滿的意思:『志滿,不要送媽去老人院。』聲音似乎在哀求。
志滿沉默片刻,他是在尋找更好的理由:『媽,其實老人院並沒有甚麼不好,妳知道慧玲一旦工作,一定沒有時間好好服侍妳。老人院有吃有住有人服侍看顧,不是比在家裡好得多嗎?』
『可是,阿財叔他……』
洗了澡,草草吃了一碗速食麵,蘇志滿便到書房去。
他茫然地佇立於窗前,有些猶豫不決。
母親年輕便守寡,含辛茹苦將他撫養成人,供他出國讀書,但她從不用年輕時的犧牲當作要脅他孝順的籌碼,反而是妻子以婚姻要脅他!
真的要讓母親住老人院嗎?他問自己,他有些不忍。
『可以陪你下半世的人是你老婆,難道是你媽嗎?』阿財叔的兒子總這樣提醒他。
『你媽都這麼老了,好命的話可以活多幾年,為何不乘這幾年好好孝順她呢?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啊!』親戚總是這樣勸他。
蘇志滿不敢再想下去,深怕自己真的會改變初衷。
稍晚,太陽收斂起灼熱的金光,躲在山後憩息。晚風輕拂,夕陽斜照,忽然下了一場毛毛細雨,天空出現一道彩虹!
那是一間建在郊外山崗的一座貴族老人院。
是的,錢用得越多,蘇志滿才心安理得。
當蘇志滿領著母親步入大廳時,嶄新的電視機,42吋的螢幕正播放著一部喜劇, 但觀眾一點笑聲也沒有。
幾個衣著一樣,髮型一樣的老嫗歪歪斜斜地坐在沙發上,神情呆滯而落寞。
有個老人在自言自語,有個正緩緩彎下腰,想去撿起掉在地上的一塊餅乾。
蘇志滿知道母親喜歡光亮,所以為她選了一間陽光充足的房間。
從窗口望出去,樹蔭下,一片芳草如茵,幾名護士推著坐在輪椅的老者在夕陽下散步,四周悄然寂靜得令人心酸。縱有夕陽無限好,畢竟已到了黃昏,他心中低低嘆息。
『媽,我……我要走了!』
母親只能點頭。
他走時,母親頻頻揮手,她張著沒有牙的嘴,蒼白乾燥的嘴唇在囁嚅著,一副欲語還休的樣子。
蘇志滿這才注意到母親銀灰色的頭髮,深陷的眼窩以及打著細褶的皺臉。
『母親,真的老了!』
他霍然記起一則兒時舊事:
那年他才六歲,母親有事回鄉,不便攜他同行,於是把他寄住在阿財叔家幾天。
母親臨走時,他驚恐地抱著母親的腿不肯放,傷心大聲號哭道:『媽媽不要丟下我!媽媽不要走!』
最後母親沒有丟下他。
蘇志滿連忙離開房間,順手把門關上,不敢回頭,深恐那記憶像鬼魅似地追纏而來。
他回到家,妻子與岳母正瘋狂的把母親房裡的一切扔個不亦樂乎。
身高三呎的獎杯——那是他小學作文比賽「我的母親」第一名的勝利品!
華、巫、英字典——那是母親整個月省吃省用所買給他的第一份生日禮物!
還有母親臨睡前要搽的風濕油——沒有他為她搽,帶去老人院又有甚麼意義呢?
『夠了,別再扔了!』蘇志滿怒吼道。
『這麼多垃圾,不把它扔掉,怎麼放得下我的東西。』岳母沒好氣地說。
『就是嘛!你趕快把你媽那張爛床給抬出去,我明天要為我媽添張新的!』
一堆童年的照片展現在蘇志滿眼前,那是母親帶他到動物園和遊樂園拍的照片。
『它們是我媽的財產,一樣也不能丟!』
『你這算甚態度?對我媽這麼大聲,我要你向我媽道歉!』
『我娶妳就要愛妳的母親,為甚麼妳嫁給我就不能愛我的母親?』
雨後的黑夜分外冷寂,街道蕭瑟,行人車輛格外稀少。
一輛轎車在路上飛馳,頻頻闖紅燈,呼一聲又飛馳而過。那輛轎車一路奔往山崗上的那間老人院,停車奔上樓,推開母親臥房的門。
蘇志滿幽靈似地站著,母親正撫摸著風濕痛的雙腿低泣。
她見到兒子手中正拿著那瓶風濕油,顯然感到安慰的說:『媽忘了帶,幸好你拿來!』
他走到母親身邊,跪了下來。
『夜了,媽自己搽可以了,你明天還要上班,回去吧!』
他囁嚅片刻,終於忍不住啜泣道:
『媽,對不起,請原諒我!我們回家去吧!』
❤❤❤
各位讀者請試想:
同樣的狀況,但是當我們從「我」的角度去看時,就會產生不同的心態。
站在別人的立場看一看,或在對方的角度想一想,很多事就不一樣了。
你可以有更大的包容,也會有更多的愛;有包容才有愛,只有愛不懂包容,一切皆枉然。
隨著自己愈長大,看著父母親臉龐從年輕變憔悴,頭髮從烏絲變白髮,動作從迅捷變緩慢,多心疼父母親總是將最好、最寶貴的留給我們,像蠟燭不停的燃燒自己照亮孩子。
而我呢?有沒有騰出一個空間給我的父母,或者只是在當我需要停泊靠岸時才會想起他們。
其實父母親要的真的不多哪!怕只是一句隨意的問候『爸、媽,你們今天好嗎?』
隨意買的宵夜,煮一頓再普通不過的晚餐,睡前幫他們蓋蓋被子,天冷幫他們添衣服、戴手套,都能讓他們高興溫馨很久。
有時我常在想,我希望我的子女以後如何對我,那現在我有沒有如此對待我的父母,我相信人是環環相扣的,現在你如何對待你的父母,以後你的子女就如何待你。
朋友!人世間最難報的就是父母恩,願我們都能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順父母。
共勉之——
➤菜根堂講座:應酬篇──第四十六則
隨意買的宵夜,煮一頓再普通不過的晚餐,睡前幫他們蓋蓋被子,天冷幫他們添衣服、戴手套,都能讓他們高興溫馨很久。
有時我常在想,我希望我的子女以後如何對我,那現在我有沒有如此對待我的父母,我相信人是環環相扣的,現在你如何對待你的父母,以後你的子女就如何待你。
朋友!人世間最難報的就是父母恩,願我們都能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順父母。
共勉之——
➤菜根堂講座:應酬篇──第四十六則
小人滑如脂膏,而喜其易合;鮮不以毒螫為甘飴,而縱染指之欲。
【音義】
毒螫:螫音讀若式,注音作ㄕˋ;又讀若遮,注音作ㄓㄜ;動詞,被毒蟲的尾針刺入,叫螫。毒螫是指毒品。
【譯文】
君子嚴肅得像堅固的石頭,使人覺得畏懼而難以親近,少不了會有人把明珠當做是怪物,對他引起戒懼之心。
小人油滑得像潤滑的脂膏,使人覺得容易跟他相處,少不了會有人把毒品當做是甜飴,想要儘情的與他同在一起。
【講話】
有一位老師以「在父母心中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為作文題目,要學生在三十分鐘內,以不假思索的方式敘述。
有二十五個小朋友在時間內完成四百個字的文章,老師一篇篇的閱讀後,發現班上有三分之一的小朋友自訴是爸媽心目中的壞孩子。
有一個凱凱,他認為:『不管自己在父母心中是怎樣的人,他都不在乎。』
偷偷的問他為什麼,凱凱的眼眶紅了。
我想,沒有一個人在十幾歲的時候,就不在乎自己在父母心中是怎樣的人,這個孩子的父母,一定嚴肅得像堅固的石頭,使孩子感覺畏懼而難以親近,當然在孩子的心中,難免會將「明珠當做是怪物」,對「愛之深責之切」的父母引起戒懼之心,成為孩子心中的一口深井。
日本有一位茶師千利休,看著他兒子少庵打掃庭園,當兒子完成工作的時候,茶師卻說:『不夠乾淨,重做一次。』
他的兒子少庵又再花了一個小時重做一次打掃庭園的工作,他把園內的樹木都灑過了水,石楷洗了三次,石燈也擦拭多遍,庭內沒有一枝一葉留在地面。然後去向他父親報告說:『爸爸,我已經做好了工作了。』
茶師看了看,步入園中,走到一顆樹前,用力搖動樹幹,抖落一些金黃色的樹葉,對著他的兒子說:『傻瓜!這是潔癖的做法,不是打掃庭園的方法。打掃庭園不只是要求清潔,也要求美和自然。』
親職教育在責備孩子之後,都應該讓孩子知道:『你只是這一件事做不好,但是爸爸媽媽是永遠愛著你的。』
就像茶師千利休訓誡兒子,在嚴苛中不忘給孩子應有的開導。親職教育家長要求多,都是來自於「愛之深責之切」,要求一旦到了十全十美的程度,因為失去崇尚自然,就枯槁了親情,往往讓親職教育離完美更遠。
本則菜根談提示,因畏懼,讓人難以親近他所畏懼的人,少不了會有人把明珠當做是怪物,對畏懼的人引起戒懼之心。
所以親職教育在嚴苛中還要不忘給孩子慈和的開導,否則,親職教育必定會導致偏差,若以偏蓋全,讓孩子將「明珠當做是怪物」,親職教育反而會成為孩子心中的一口深井。
民國八十五年,台灣信用卡市場進入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銀行大打「終身免年費」,一舉將台灣信用卡發卡量推上一千萬張關卡。當年發卡量以將近50%的驚人速度成長。女性卡、聯名卡、認同卡紛紛出籠。
二十二歲的阿裕躬逢其盛,才剛出社會工作不到一年,他辦了生命中第一張信用卡,額度不過三萬元,但當時他的月薪只有兩萬元。在百貨地下街當廚師的阿裕,常覺得懷才不遇,每個工作都只能待半年,有時候兩、三個月可以找到工作,有時候卻大半年都處於失業狀態。
八十九年,革命性的金融商品——現金卡問世,門檻更低、還能隨時提領現金,比信用卡更好用。
像阿裕這樣經常需要借錢的年輕人,現金卡簡直是救命妙藥。在不斷借錢過日子的情況下,他一個月的薪水不過三萬多,合計的信用卡、現金卡額度卻超過三十倍!幾乎每張卡都爆掉的阿裕,一個月至少最低應繳金額是三萬元。
為了解決龐大卡債,阿裕聽從銀行行員建議:只要維持半年房貸繳息正常,就可以辦二胎房貸,用這筆錢來繳清之前的卡債。
阿裕根本無法分辨這樣究竟能不能解決他的問題,被錢逼急了的他,不管未來二胎房貸利率依舊高達18%,就買下一間總價兩百萬、位於雲林鄉下的房子。
誰知道,這房子是台鳳蓋的,這家公司根本財務就有問題,阿裕都搬進去半年了,房子還過不了戶。他完全弄不清楚究竟怎麼回事,只知道房子未過戶,他也無法去辦二胎房貸,最後只能不要這間房子,損失三萬多元了事。阿裕陸續接到銀行催繳電話,也收到存證信函,最後被債務逼得只好尋死。
革命性的金融商品問世,就像潤滑的脂膏,使年輕人覺得取得容易,紛紛的把「毒品當做是甜飴」,儘情的與他同在一起,年紀輕輕的就被這些「毒品」毒害了一生。
金融界革命性的設施,可以說是小人的伎倆,試問:如此行徑銀行難道不是地下錢莊嗎?阿裕並不是因為信用卡、現金卡消費過了頭而被逼得選擇輕生的唯一案例,越來越多人在借貸中度日,並以扭曲的生活付出代價……。
曾經有人善於馴養鷓鴣,令牠和別的鷓鴣搏鬥,沒有能勝過牠的。
有個人學他訓練鷓鴣,這個人每次給鷓鴣餵食,總是用鷓鴣皮包著肉給牠吃,久而久之,這鷓鴣一看到別的鷓鴣,就想要捕捉來吃了。這是用「條件反射」的餵食方法,改變了鷓鴣的性情。
自然界的眾生本來都有生存的本能,訓練鷓鴣的人,用「條件反射」的方式,就能改變鷓鴣的生存本性;人何嘗不受「條件反射」的誘惑而改變生存本性?
在這個互相競爭、踐踏的社會中,刷卡的「條件反射」讓人們忘了羊毛出在羊身上,不知不覺就養成「搏食」習慣,以致卡債高築,讓人們失去了求生存的「良知」,人們也因此很難知道,人的「良知」究竟本來是怎樣的面目了!哀哉!
有一個覺得生活過得非常沈重的人,跋山涉水去尋找一位長者,諮詢解脫的辦法。
長者聽了他的苦惱之後,給他一個竹簍,指示他把竹簍背起來,指著一條鋪滿沙礫的道路對他說:『你每走一步,就撿一塊自己喜歡的石頭放進背簍,看看最後會有什麼感受?』
那人照著長者的吩咐去做,可是走出沒有多遠,石子便裝滿了半個背簍。這時,長者問他有什麼感受?
他說:『越往前走,撿入喜歡的石子越多,背簍也就越來越加沉重。』
長者捻了一把銀白的鬚子,微笑的說:
『孩子,我們每個人剛來這個世界的時候,都背著一個空空的背簍,然而隨著我們逐漸的長大,喜歡的東西也越來越多,我們每走一步,都要從這個世界上撿一樣喜歡的東西放進背簍,結果路走得越遠,背簍裡的東西也就越多,這就是你為什麼會覺得生活的負擔越來越重的原因。』
那人問長者:『我們應該如何來減輕生活的沉重呢?』
長者回答說:『要減輕這份沉重,其實非常的簡單,你只要把工作、愛情、婚姻、家庭、友誼……其中的任何一份東西拿出背簍,都會減輕沉重的。』
長者緊接著反問他:『你願意將其中的哪一份東西毫不猶豫的拿出背簍呢?』
面對長者的詰問,那人無言以對。
提醒你,在你的背簍中,或許裝進了不少小人給你的「毒品」,找不到君子給你的「明珠」,檢視看看你背簍中裝進多少小人給你的「毒品」,把這些東西拿出你的背簍,再把遺落掉的「明珠」,放進你的背簍中,去尊重他、愛他,這些放進你的背簍中的「明珠」,就不會成為你的沉重負擔。
舉個例說:
當你回到家中,看到你愛妻的時候,你可以用一種充滿感情的愛,把她抱起來轉上一圈,一點也不會覺得累。
然後,你再去找一塊五十公斤重的石頭,也抱起來轉一圈,結果你會發現,石頭比愛妻要重好幾倍。
為什麼呢?那是因為你對石頭沒有任何感情,任何愛意,所以石頭的重量是純粹的重量,愛妻的重量則是一種幸福的重量。
「尊重和愛」可以減輕許多人生的沉重負擔,把你認為是「怪物」的「明珠」,放進你的背簍中吧!經由你的尊重去感受他的愛,你會發現這些背簍中的「明珠」,讓你擁有豐富的人生以及充實的生命。
【本刊訊】為達到「給普恩戶糧食還要教普恩戶播種」的家扶服務目的,社團法人臺灣省普門慈幼慈善會以「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態教育、生涯規畫」等四大主題,設計教案,透過動、靜態的活動,於每月「家扶普兒讀書會」活動與每年「小菩薩學佛夏令營」活動中,引導普兒面對現實人生,將生命落實於生活中。
96年度普門小菩薩學佛夏令營由普門高雄義工委員會承辦,仰仗普門高委會洪副主委木興的「清涼音」事業人際因緣,爭取到「加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免費提供其設在美濃的「加捷研發教育中心」做為本次「小菩薩學佛夏令營」的活動營地。
由於場地有足夠三百人住宿及教學的活動空間,報名參加夏令營的小菩薩沒設限名額,有二百多位小菩薩報名參加活動,其中普恩童(家扶案童)佔多數,普慈童(義工子弟)佔少數。
為期四天三夜的小菩薩學佛夏令營於七月七日開營,至十日活動結束,活動前七月五日六日兩天,先進行隊輔幹訓,讓生輔組的普青們瞭解四天三夜的夏令營課程流程,以及應搭配的人事。
「開發生命中的寶藏」,是這一次的營隊教學主題,冀望透過教學引導,使參與活動的每一個人,能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盡全力地去發掘自己獨一無二的生命風格,並分享出來,共同把生命的寶藏與希望帶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學習課程,除了引禮師父的佛門殿堂禮儀、五觀堂禮儀、法語均霑的教學外,還有見岸法師帶來「天地處處皆有情」教學、天池法師帶來「如何過健康的生活」教學、一靜師帶來「尋找摩尼寶珠」教學,其他寓教於樂的教學有「小隊時間、星光大道、勁歌熱舞、奇幻魔術秀、快樂的KEY、豫劇之夜、心情溫度計、補夢網、花田二路、愛的加油站、無盡燈會」等課程。
普門每一年的小菩薩學佛夏令營,不只是小菩薩的尋寶之旅,也是大菩薩的尋寶之旅,小菩薩從學習課程中,紮紮實實的學習到大菩薩從愛心付出中,學習慈悲與智慧,讓在營地幕前幕後的大、小菩薩共同經歷了一場豐盛的生命饗宴。
普門王理事長與地區義工共勉.召開地區委員愛心共勉座談會
【本刊訊】社團法人臺灣省普門慈幼慈善會所推動的,是觀世音法門「尋聲救苦」的「普門示現」志業,希望與同願同行的善知識,能在信仰中開啟「觀世音」的信願,學習觀世音法門尋聲救苦的願行。
透過信仰,將「觀世音」法門的精神,從普門道侶的身上發露出來,如此觀世音菩薩的慈光,就能隨普門慈幼慈善會的社會服務,普照在每一家苦難的家庭中,為苦難家庭帶來離苦得樂的福祉,也將「觀世音」法門「普門示現」的萬德流布世間。
為結合熱心公益的人士,投入普門慈幼慈善會的社會服務,普門目前設立有臺中、嘉義、高雄三地區義工委員會,以結合地方上熱心公益的人士加入志工行列,共同推展社會教育與慈善救助服務。
普門慈幼慈善會王理事長惠美,為與各地區義工委員會共勉愛心相繫締造社會福祉,在鄒總幹事采芳的策劃下,分別於六月十二日假嘉委會館,召開普門嘉委會義工委員愛心座談會;七月二十八日假菜根鄉公司簡報室,召開普門高委會義工委員愛心座談會;八月十日假普門學苑社教會館,召開普門中委會義工委員愛心座談會。
王理事長鄒總幹事誠懇的邀請與會的普門地區委員會「牽手作伴走」,提昇普門志工服務社會的關懷熱忱,也共議如何開拓普門服務社會的資源。
普門慈幼慈善會從志工到普恩戶家長及普兒,都不斷在給予成長的因緣,所施設的教育都結合了佛化教育,希望將佛法的修養融合在社會教育中,將推展佛化社會教育,當做是聖賢的志業。
專注自己的步伐,一步一腳印的展現蓮華的光釆,從理監事會到地區義工委員會的志工菩薩們,都努力的在為人們舖造一條光明的人生跑道,他們揮汗如雨讓它沁入土中,淤血掌上讓它硬成肉繭,相信汗血滴軟了石泥時,必然會欣悅著聖賢志業的成果,照耀在人性光輝中了。
普門學苑籌道場重建經費.陳合妹菩薩緣起素粽義賣
民國六十三年初秋,心印法師掛單阿里山慈雲寺禁足閱藏,六十四年夏,因身體不適下山,到臺中省立醫院做體檢,掛單印順導師當年設在南屯的「華雨室」,時接到其昔日國小同學劉桂枝女士託人書寄之函,得知其病危,求見一面。
翌日性瀅法師陪同心印法師南下臺南探望,見面時友人謂其幼失怙恃,人生歷盡辛酸,發願照顧「苦難孩子」,希望能幫其完成心願。為了讓病入膏肓的友人帶著安慰走完人生旅途,乃表示接受其託囑,以慰其心志。
民國六十五年初夏,心印法師於「普門學苑」定居後,為籌募慈幼基金醃漬「愛心瓜」義賣,又於民國六十七年五月,緣起其昔日佛光山東方佛教學院第二屆窗友,組織「普門慈幼」草創期董事會,以「觀世音」法門「普門示現尋聲救苦」的願行,推動慈幼服務,擇「家扶」方式,深入苦難家庭照顧苦難命運的兒童。
民國七十九年四月「普門慈幼」家扶服務,以「社團」立場,向台灣省府立案,同年十一月完成「社團法人」立案登記,定名為「社團法人臺灣省普門慈幼慈善會」,成為有體制的慈善機構,完成故人託囑之宿願。
民國八十三年,臺中第十期市地重畫工程動工,普門學苑道場座落地點,得視因緣配合重畫遷建或原地重建。心印法師為籌備建設工程費,發心為道場護法,於民國八十三年八月起,每月啟建一場「大悲懺功德法會」親自主持懺儀,所得功德金,悉數轉作普門學苑道場重建經費,另設有建坪供信眾認捐,作為道場建設經費。
普門學苑護法陳合妹菩薩,體恤心印法師為建設道場,於篳路藍縷的困境中籌募建設經費之艱辛,發心為籌募道場建設經費護法,每逢農曆歲末年節就緣起製作年粿義賣;端午節就緣起製作素粽義賣,所得義賣善款悉數捐給普門學苑做為道場建設經費。
今年的端午佳節,普門學苑又再粽葉飄香,檀越信眾聚集道場,又為製作素粽忙得法喜充滿,再次於端午佳節立下護法的汗馬功勞。
民國九十年市地重畫完成,臺中市府原地分配給普門學苑重畫土地,乃展開道埸建設工程,民國九十四年第一期建設工程「普門學苑社教會館」完成,當年八月四日啟用。因道場原地分配,還需負擔重畫公共設施地的土地差額,故道場主體工程建設費沉重,無法接續展開建設,尚盼十方信眾鼎力支持。
普門中委讀書會教學活動.預防犯罪並宣導婦幼安全
【本刊訊】在社教工作上,從團體到志工,會如此孜孜不倦的推展社會教育工作,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理念,就是關心國民的生活健康,不希望人們的生活,被物慾的橫流給吞噬,尤其不希望社會未來的主人翁,在青少年期,走入沒有道德文化的邊地。
因此社團法人臺灣省普門慈幼慈善會中委每月普兒讀書會與普恩戶家長共修會的活動,在一年度的教學活動中,都會安排一次引導普兒遠離犯罪邊緣的教學活動。
九十六年度普門中委六月份的普兒讀書會與普恩戶家長共修會的活動,假普門學苑社教會館舉辦一場「預防犯罪及法律常識」講座,邀到臺中市警察局婦幼隊龔明星大隊長及紀碧宜警官前來宣導。
這天講座的聽眾,除了兒童讀書會的學員與普恩戶家長共修會的家長外,還有中委會香積組以外的志工,都聚在普門學苑社教會館法華堂聽講座。在這次講座中兩位警官皆在「婦幼人身安全」的觀念上做宣導,並示範一些自衛的護身動作,全場聽眾受益匪淺。
本刊為促進宣導,特將本次兩位警官講座所提供的「婦幼安全護照」資料,轉錄於本刊「文壇篇幅」披露,以促進宣導。
【本刊訊】
從事志工服務者,多半具有「不忍眾生苦」的情懷與特質,所以,或尋聲或聞聲救「苦」之際,總會一馬當先不落人後。
為了能讓志工確定能順心遂意達成助人目的,同時在言語、心態或技巧上確定能毫無阻礙地拔苦與樂,社團法人臺灣省普門慈幼慈善會每年都為志工的成長,擧辦特殊教育訓練。
96年度的特訓教育,由普門嘉委會承辦,於八月十一日十二日兩天,假嘉義嘉縣番路鄉下坑村童年渡假村舉辦。
普門慈幼慈善會是個佛教屬性的社團法人,所做所為都秉承佛陀的教化,稟受師父的領導。慈悲與智慧對志工來說,一如鵬鳥展翅飛翔的左右翼,是缺一不可的。
也就是說,從事志工服務,片刻不能沒有悲智雙運的願行。然而,少數慈悲是經由學習,絕大部分出於天生;但智慧則少數出於天生,大部分經由經驗累積。
因此,普門慈幼慈善會在課程的安排上,除了讓志工們依據制式的志願服務法,取得特殊訓練的學分外,也安排了幫助志工身心靈更加成長的課程。
本次特殊教育訓練,制式的課程,聘請嘉義市社會局林昀穎督導授「社會福利概述」,聘請嘉義市社會局社福員授「社會資源與志工服務」,禮請普門創辦人心印法師授「人際關係與說話藝術」,禮請王理事惠美居士主持「綜合討論—集思廣益論方法」,禮請嘉委會黃主委玉雲居士授「志願服務運用單位業務簡介」,禮請總會鄒總幹事采芳居士授「志願服務工作內容及實習」。
本次特殊教育訓練,身心靈成長課程,聘請嘉義大學家庭研究所廖永靜教授,授「親職教育與親子關係」、「家庭經營與性別角色」、「家庭EQ」、「助人工作者的自我啟發」。
除此還有鄒總幹事編導的一齣「普門慈幼創業維艱」的戲劇,讓志工們瞭解心印法師從一塊的募緣,走了三十年的艱辛歲月,才有今日普門慈幼事業的成果;陳正如老師寓教於樂的「有緣來作伴」團康活動;普青的帶動唱。
參加本次教育訓練的志工,老、中、少都有,普青是特訓中最年輕的學員,他們的朝氣也為特訓帶來活潑的氣氛。
一日志工,一世志工,普門慈幼慈善會與志工共勉,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的六度萬行中,與娑婆眾生締結這一世情緣。
普門推動惜福培福風氣.請您也把這份福傳下去
【本刊訊】心印法師為了完成故友病危囑託的宿願,改變了他後半輩子的修行生涯,全心投入利生事業,為普門慈幼社會服務打拼。
草創期心印法師以義賣愛心瓜和徵募「每日捐獻一塊錢」的會友,為普門慈幼慈善會帶來服務社會的資源,三十年歲月不是個短時間,普門慈幼從零到現在造惠了三千多位家扶兒童,所流的汗都讓它沁入「普門慈幼慈善會」這塊悲田中,所淤的血都留在一步一腳印的每位志工掌上硬成肉繭。
普門啟建三時精進地藏七.信眾誦經學習地藏慈悲心
【本刊訊】普門學苑為建立信眾修學菩薩道行,每年於農曆七月舉辦一場「三時精進地藏七法會」。
九十六年度「地藏七法會」於農曆七月一日至八日假普門學苑社教會館法華堂啟建法會。
因期間有一天適逢普門學苑每月例行「大悲懺功德法會」,所以今年的地藏七法會,同修多加持了「大悲懺」。
【本刊訊】心印法師為了完成故友病危囑託的宿願,改變了他後半輩子的修行生涯,全心投入利生事業,為普門慈幼社會服務打拼。
草創期心印法師以義賣愛心瓜和徵募「每日捐獻一塊錢」的會友,為普門慈幼慈善會帶來服務社會的資源,三十年歲月不是個短時間,普門慈幼從零到現在造惠了三千多位家扶兒童,所流的汗都讓它沁入「普門慈幼慈善會」這塊悲田中,所淤的血都留在一步一腳印的每位志工掌上硬成肉繭。
普門中委會展務組志工林東雄居士,因有鑒於目前社會上的孩童,過度浪費資源,有損前輩為我們所建設的生活福祉,所以建議引用昔日草創期徵募「每日捐獻一塊錢」的方案,設計「福田筒」,流通到家家戶戶,引導每戶家庭成員,利用「福田筒」共勉建立「培福修福」的意識。這個方案獲得心印法師的認同後,即著手設計「福田筒」,在承製「福田筒」的茶衣設計工作坊林老板的贊助與林東雄居士友人的捐助下,「福田筒」製作出來了。
為了宣導「福田筒」的流通,普門鄒總幹事編導一齣「普門慈幼創業維艱」的戲劇,由普門中委會分飾劇中的人物角色,於志工特訓中表演,讓大家知道心印法師以義賣愛心瓜和徵募「每日捐獻一塊錢」的會友,為普門慈幼慈善會帶來服務社會的資源,呼籲大家珍惜「一塊錢的福」,「福田筒」的流通就是引用昔日心印法師草創期徵募「每日捐獻一塊錢」的方案,打算流通到家家戶戶,引導每戶家庭成員,利用「福田筒」共勉建立「培福修福」的意識。
「一塊錢」對你我可能是多餘的,但是,對普恩戶而言卻是一顆顆的希望,值得大家共襄盛舉!一元不算少百元不嫌多,有恆耕種,每個人的心中就會有一大塊的福田,當天志工們都認同「福田筒」的流通意義,熱烈的響應,以慈悲為懷的心情,紛紛認養了「福田筒」。
本刊邀您也一起來擔負「推動惜福培福風氣」的宣導善知識。佛陀說「善知識」是得道的全因緣,您的愛心相繫,有可能是人們得道的全因緣,亦有可能是改善社會風氣的福祉,因為「推動惜福培福風氣」有下列好處:
一、全面推動認養福田筒之目的:
1.讓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正確的儲蓄習慣。
2.改善社會奢糜浪費的風氣
3.用不影響生活中的零錢為自己植福。
4.傳遞普門慈悲喜捨、薪傳人們生命光輝。
5.串引人人愛心相繫、締造社會互助福祉。
二、福田筒對植福者的好處:思想→習慣→行為→性格→命運
1.啟發耕植福田者從自己所擁有的層面學習惜福。
2.培養耕植福田者在生活中培福的好習慣。
3.引導耕植福田者對自我行為建立管理意識。
4.讓耕植福田者在自我管理意識下發揮理財的功能。
5.讓耕植福田者在惜福培福中感到受人肯定與鼓勵。
6.讓耕植福田者擁有好的性格更擁有美好的人生觀。
三、「一塊錢」的「福」能與普門慈幼締結什麼事業?
1.可以幫一個家庭找到活下去的希望。
2.可以給一個小朋友得到就學的機會。
3.可以給小朋友擁有吃營養午餐的機會。
4.可以給不幸的人家得到生活的尊嚴。
5.可以給苦難人家得到信仰的支柱。
6.可以引導不幸兒童遠離犯罪邊緣。
7.可以給苦難人家向上向善的因緣。
8.可以宣導道德觀念推展社教工作。
9.可以關懷天災地變人禍的災難。
10.可以從關心今日兒童冀望造福明日的社會。
為了宣導「福田筒」的流通,普門鄒總幹事編導一齣「普門慈幼創業維艱」的戲劇,由普門中委會分飾劇中的人物角色,於志工特訓中表演,讓大家知道心印法師以義賣愛心瓜和徵募「每日捐獻一塊錢」的會友,為普門慈幼慈善會帶來服務社會的資源,呼籲大家珍惜「一塊錢的福」,「福田筒」的流通就是引用昔日心印法師草創期徵募「每日捐獻一塊錢」的方案,打算流通到家家戶戶,引導每戶家庭成員,利用「福田筒」共勉建立「培福修福」的意識。
「一塊錢」對你我可能是多餘的,但是,對普恩戶而言卻是一顆顆的希望,值得大家共襄盛舉!一元不算少百元不嫌多,有恆耕種,每個人的心中就會有一大塊的福田,當天志工們都認同「福田筒」的流通意義,熱烈的響應,以慈悲為懷的心情,紛紛認養了「福田筒」。
本刊邀您也一起來擔負「推動惜福培福風氣」的宣導善知識。佛陀說「善知識」是得道的全因緣,您的愛心相繫,有可能是人們得道的全因緣,亦有可能是改善社會風氣的福祉,因為「推動惜福培福風氣」有下列好處:
一、全面推動認養福田筒之目的:
1.讓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正確的儲蓄習慣。
2.改善社會奢糜浪費的風氣
3.用不影響生活中的零錢為自己植福。
4.傳遞普門慈悲喜捨、薪傳人們生命光輝。
5.串引人人愛心相繫、締造社會互助福祉。
二、福田筒對植福者的好處:思想→習慣→行為→性格→命運
1.啟發耕植福田者從自己所擁有的層面學習惜福。
2.培養耕植福田者在生活中培福的好習慣。
3.引導耕植福田者對自我行為建立管理意識。
4.讓耕植福田者在自我管理意識下發揮理財的功能。
5.讓耕植福田者在惜福培福中感到受人肯定與鼓勵。
6.讓耕植福田者擁有好的性格更擁有美好的人生觀。
三、「一塊錢」的「福」能與普門慈幼締結什麼事業?
1.可以幫一個家庭找到活下去的希望。
2.可以給一個小朋友得到就學的機會。
3.可以給小朋友擁有吃營養午餐的機會。
4.可以給不幸的人家得到生活的尊嚴。
5.可以給苦難人家得到信仰的支柱。
6.可以引導不幸兒童遠離犯罪邊緣。
7.可以給苦難人家向上向善的因緣。
8.可以宣導道德觀念推展社教工作。
9.可以關懷天災地變人禍的災難。
10.可以從關心今日兒童冀望造福明日的社會。
【本刊訊】普門學苑為建立信眾修學菩薩道行,每年於農曆七月舉辦一場「三時精進地藏七法會」。
九十六年度「地藏七法會」於農曆七月一日至八日假普門學苑社教會館法華堂啟建法會。
因期間有一天適逢普門學苑每月例行「大悲懺功德法會」,所以今年的地藏七法會,同修多加持了「大悲懺」。
普門學苑法會的營運方式,是由普門學苑常住僧眾,於每日下午七時起香,帶領信眾讀誦「地藏菩薩本願經」,上卷與中卷,中卷與下卷之間,休息十分鐘,一個晚上一氣呵成三卷經文的讀誦共修。
這場法會的主旨,是為鼓勵信眾學習地藏菩薩救度眾生的慈悲情操,法會沒有設任何敬獻功德項目,是以信眾個人共修「地藏菩薩本願經」的讀誦行持功德作迴向,道場準備有「陽界」與「冥界」二種迴向名單,提供給信眾迴向與人廣結善緣,信眾可以無限制的發揮關懷熱忱,跟人結善緣。
這是一場「無遮法會」,住持心印法師,一再的提示信眾,要用自己的心念去跟人結善緣,善緣結得越廣,福報就越殊勝。許多陌生的信眾,都在這時候趕赴「普門三時精進地藏七法會」參加共修,在此法會中發揮怨親平等的關懷情操,與人廣結善緣,參與共修的人次有一百四十多人,蔚成法會的盛況。
普門的老參信眾都自動為法會護法,每日都有人提供佛前供品,同時在家中自備涼水及點心,送來道場與共修信眾結歡喜緣,使這場法會天天洋溢著一份溫馨的氣氛,也呈現出普門信眾的虔誠與善良。
【本刊訊】社團法人臺灣省普門慈幼慈善會,每年暑期為家扶普兒舉辦的「小菩薩學佛夏令營」,是由地區義工委員會輪流承辦。
一場夏令營活動從場地的租借到全營的人事消費,至少要張羅到五、六十萬元的經費,明年輪到普門臺中義工委員會輪辦,為籌湊這筆經費,普門中委會今年製作月餅義賣所得,將悉數捐作明年「小菩薩學佛夏令營」的活動經費。
現今時代思想開放,傳媒普及,不良誘因日多,造成孩子被誘引到犯罪的邊緣,雖然有些家長也意識到為孩子培養一些學習興趣,比讓孩子泡在電視節目中還好,而將自己的子弟送到兼授才藝的安親班學習,或請家教到府教學,但這些機會,生活在「衣食足」尚有顧慮的普門家扶普兒,是夢想。
為此臺灣省普門慈幼慈善會除了每年為普兒策畫「兒童學佛夏令營」的活動外,每月分別於台中、台西、嘉義、高雄四個地區,為該區的家扶普兒各舉辦一場「讀書會」,為的是要引導在苦難家庭成長的孩子,遠離犯罪的邊緣。
為推動普門家扶社教服務,臺灣省普門慈幼慈善會每年要付出龐大的財力,志工們或勸募或義賣,會如此孜孜不倦的張羅資源,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理念,就是關心國民的生活健康,不希望人們的生活,被物慾的橫流給吞噬,尤其不希望社會未來的主人翁,在青少年期,走入沒有道德文化的邊地。
為推展社教活動,臺灣省普門慈幼慈善會另設定「福慧緣」,每緣一千元,徵求善施人士為普門的社教活動護法,關心今日兒童,造福明日社會,您的結緣不只為普兒營建「福慧因緣」,您的善施功德也會為明日的社會帶來福祉。
發心結緣者,敬請利用「二0七六八一五─八號戶名臺灣省普門慈幼慈善會」的郵政劃撥,締結「福慧緣」,並於通信欄註明「社教護法金」,您的捐施,將於本刊會訊「收支徵信」專欄披露,以徵信社會。
「從信仰中啟發悲心、從發心中擔當責任、從誠懇中執行任務、從謙卑中廣結人緣、從奉獻中實現抱負」是普門服務社會的守則,普門將推展佛化社會教育,當做是聖賢的志業,專注自己的步伐,希望在一步一腳印中展現蓮華的光釆,為人們舖造一條光明的人生跑道,歡迎您將愛心跟普門締結在一起。
普家扶字第一二0九號扶助戶
認養孩童﹕
劉*豪:男。民國九十二年四月一日生。
劉*妤:女。民國九十三年十一月一日生。
扶助因由﹕
案父母離婚,案母獨自扶養倆名案童,倍感艱辛,故須予家扶。
協助本案會友﹕
陳冠岑會友:認養劉*豪。每月認養壹仟元。
認養期限起于民國九十六年六月至民國九十七年五月。
王麗華會友:認養劉*豪。每月認養伍佰元。
認養期限起于民國九十六年六月至民國九十七年五月。
賀嘉詠會友:認養劉*妤。每月認養壹仟元。
認養期限起于民國九十六年六月至民國九十七年五月。
鄭氏素鸞會友:認養劉*妤。每月認養伍佰元。
認養期限起于民國九十六年六月至民國九十八年一月。
普家扶字第一二一一號扶助戶
認養孩童﹕
古*嘉:男。民國八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生。
扶助因由﹕
案父往生,案母改嫁,案祖父母獨自扶養案童,生活困苦,故須予家扶。
協助本案會友﹕
林婕榆會友:認養古*嘉。每月認養伍佰元。
認養期限起于民國九十六年八月至民國九十七年七月。
張文英會友:認養古*嘉。每月認養伍佰元。
認養期限起于民國九十六年八月至民國九十七年七月。
陳秉鐘會友:認養古*嘉。每月認養壹仟元。
認養期限起于民國九十六年八月至民國九十七年七月。
鄭怡芬會友:認養古*嘉。每月認養伍佰元。
認養期限起于民國九十六年八月至民國九十七年七月。
葉懋策會友:認養古*嘉。每月認養伍佰元。
認養期限起于民國九十六年八月至民國九十七年七月。
普家扶字第一二一二號扶助戶
認養孩童﹕
仇*勻:女。民國八十五年四月十八日生。
扶助因由﹕
案父母離婚,案母獨自扶養案童,生活困苦,故須予家扶。
協助本案會友﹕
高鈺雅會友:認養仇*勻。每月認養壹仟元。
認養期限起于民國九十六年八月至生活改善。
施宜礽會友:認養仇*勻。每月認養壹仟元。
認養期限起于民國九十六年八月至民國九十七年六月。
普家扶字第一二一三號扶助戶
認養孩童﹕
何*澐:女。民國九十年元月五日生。
何*蓉:女。民國九十一年六月十四日生。
扶助因由﹕
案童何*澐患腦癌目前作放射性治療即化療,案父母奔波案童病情,生活困苦,故須予家扶。
協助本案會友﹕
正德慈善會會友:認養何*澐。每月認養伍佰元。
認養期限起于民國九十六年八月至民國九十七年七月。
陳洪英品會友:認養何*澐。每月認養伍佰元。
認養期限起于民國九十六年四月至民國九十七年三月。
陳柏鍠會友:認養何*澐。每月認養伍佰元。
認養期限起于民國九十六年八月至民國九十七年七月。
正德慈善會會友:認養何*蓉。每月認養伍佰元。
認養期限起于民國九十六年八月至民國九十七年七月。
莊麗煌會友:認養何*蓉。每月認養伍佰元。
認養期限起于民國九十六年四月至民國九十七年三月。
陳洪英品會友:認養何*蓉。每月認養伍佰元。
認養期限起于民國九十六年八月至民國九十七年七月。
九六年小菩薩學佛夏令營落幕.感謝志工及善施的努力與護法
為達到本會「給普恩戶糧食還教普恩戶播種」的家扶服務目的,我們以「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態教育、生涯規畫」等四大主題,設計教案,透過動、靜態的活動,於每月「家扶普兒讀書會」活動與每年「小菩薩學佛夏令營」活動中,引導普兒面對現實人生,將生命落實於生活中。
為推動家扶社教服務,本會每年要付出龐大的財力,維護社教活動,尤其是每年的「小菩薩學佛夏令營」活動,從場地的租借到教學活動期間全營人員的衣食住行經費,動輒數十萬,是一筆相當沉重的負擔。因善施人士所捐施的家扶與急難個案濟助金,本會皆全數轉施,故活動經費拮据,為減輕本會社教服務負擔,承辦單位都費盡苦心的在籌募活動經費,本會今年嘗試發佈徵募「福慧緣」文宣,每緣一千元,徵求善施人士為普兒「學佛夏令營」護法。
感謝會友在社教工作上對本會的肯定與鼓勵,文宣發佈後,我們欣見社會上的善心人士將自己的愛心火花,匯集到本會,照亮普兒的學習園地,為本會的社教服務護法,充實了本會的社教資源,這份肯定與鼓勵,讓我們更提起面對社教工作的使命感,更專注精神與步伐,策勉更用心的為苦難兒童開拓一條光明的人生跑道。
九十六年度的「小菩薩學佛夏令營」活動,承蒙加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免費提供其在美濃的「加捷研發教育中心」的場地,做為本年度的夏令營營地,還有鹿野苑慈善基金會支援活動經費,南投淨德學舍心定法師不但支援了三位行堂人力,又贈送給每位學員一本「把這份情傳下去」圖書,每位工作人員二片鍾茂森博士的「因果輪迴的科學證明」、「幸福成功的根基」DVD。
活動已落幕,這當中除了串聯上述善施人士的愛心贊助支持外,又有高委會志工菩薩的愛心血汗,有中、嘉兩地的志工菩薩的支援關懷,才綻放出「小菩薩學佛夏令營」的教學成果。感念善行人士捐施善款或提供物資,感念本會三地區志工菩薩的努力,為本會社教服務護法,為節省篇幅,捐施護法金與提供物資的善施芳名,謹在「本會收支徵信」披露,不在本欄重複報導,謹以本文頌揚護法善施者的善德,並申致無限謝忱!
雖然在奉獻中,揮汗如雨沁入土中,淤血掌上硬成肉繭,今後本會偕同地區義工委員會,仍然會再接再厲,用精進的心、感恩的心,策勉秉承會友的提攜,一步一腳印的為苦難兒童舖造一條光明的人生跑道,相信汗血滴軟石泥時,我們會欣悅著聖賢志業的成果,已經照耀在每一位「護法」的人性光輝中了。
敬愛的護法菩薩!阿彌陀佛!
余有幸忝為衲子,在台中建立普門學苑道場,二十多年來在道場中修行,亦不忘衲子弘法利生的本分,不斷的利用道場環境,在推展佛教文化法輪。雖說為故友的遺志而建立慈善服務,亦不忘善導眾生開佛知見,不斷的結合教化人力,在為苦難人家開發佛光普照的加被因緣。
民國八十三年,臺中第十期市地重畫工程動工,普門學苑道場得視因緣,配合重畫遷建或原地重建。因道場僧眾平日都投入「普門慈幼雜誌社」的文化工作,以及「普門慈幼慈善會」的社會服務中,除了一年一度啟建「祈安觀音法會」,為道場籌募常年的人事消費的經濟外,沒有其他的經費來源,為籌備建設工程費,余發心為道場護法,於民國八十三年八月起,每月啟建一次「大悲懺功德法會」至今,月月親自主持懺儀,所得功德金,悉數轉作普門學苑道場的重建經費。
如今臺中第十期市地重畫分配,市府已原地分配給普門學苑土地,確定可以原地重建,目前第一期工程已完工。茲因道場原地分配,還需負擔重畫公共設施地近千萬的土地差額,工程建設費仍是困難重重,故設定建寺護法金每坪二萬元,徵認養勸募建寺經費護法。
多一份關心,就多一分護法力量,祈盼關心普門的善信,將普門學苑急在眉睫的建設經濟困境,轉告您們的親友,為普門緣起更多的護法力量。余對每一份關懷,都永銘在知足與感恩的修行歲月中,為善信們的護法而祝福。
「普門學苑〔建寺護法金〕認養勸募登記表」,參加「大悲懺功德法會登記表」,請利用電話(04)24364053索取。建寺護法金或大悲懺功德金,可利用郵政劃撥22476620號戶名「普門學苑」劃寄,並於通信欄註明善款用途。本苑接收到隨喜建寺護法金或大悲懺功德金後,不但於「大悲懺功德法會」中,為捐款善信迴向祝福,並將於本專欄,公佈捐者芳名,以徵信社會。
今將各界九十六年六月份至九十六年八月份贊助普門學苑「建寺經費」護法暨參加「普門大悲懺功德法會」功德主芳名披露於下,藉此頌揚善信之護法善德,並申致無限謝忱!
耑此致謝,敬頌 布施波羅蜜!
普門學苑住持 釋心印 合十
★九十六年六月份至九十六年八月份贊助普門建寺護法芳名:
陳 有 熙 陳有利 陳浚彰 王惠青 陳森榕 陳連續 胡雅君 王 靜 惠
陳 沅 陞 王信譯 王柯綢 王遠呈 金冠霖 金景玉 金汶龍 張 仲 毅
林 廖 怨 林應安 王煌江 金景莉 張邱壽 張火炎 廖文章 廖 一 竹
圓融法師 廖又竹 鄭德俊 吳耿德 羅士寶 徐秀瑾 陳泉浪 張瀞 月
曾張春花 陳世原 曾春成 詹 兵 詹閔勝 詹世吉 賴德南 賴 威 凱
賴 昱 欣 曾子嘉 陳惠貞 王志豪 王悅齡 林麗香 梁清山 梁 家 逢
梁 心 怡 梁景堯 林保彬 林劉網 林翰祥 林坤旺 黃朝南 陳 能 珠
黃 力 均 黃力中 黃力家 邱慶煌 林彩蓮 鄭國棟 鄭聰銘 邱林秋茸
鄭 林 鑾 鄭筑文 鄭筑安 鄭鈺樺 黃慶祥 謝採微 黃永照 黃 俞 瑾
劉傅菊花 王 秀 陳財旺 劉綉娥 陳瑞亭 陳瑞昌 洪茲菁 莊 家 洧
莊 茹 琳 莊宗翰 莊忠宬 蔡燕卿 林家宏 林嘉慧 葉玉盞 林 正 發
蘇 天 鴻 蘇文標 賴素蘭 蘇麗妃 蘇秀珠 蘇榮惠 蘇韋樵 蘇 雍 皓
蘇 格 發 蘇張滿 林乾生 廖亦旋 林芯璃 林浚燁 林劉貞 廖 小 如
林 庭 輝 蕭柄文 江海洋 賴正梅 蔡玉玲 江聘傑 江瑄翊 江 尚 翊
林 崇 軒 江苡嘉 林呈武 李保堂 江玉霞 李恆慧 李政杰 徐 昆 賢
徐 慧 軒 徐仁洋 高素珍 張大全 陳櫻花 黃國強 王瑞伶 黃 建 倫
黃 唐 莙 黃國統 涂碧美 黃書廷 黃莙硯 張金寶 鄒舜棠 鄒 政 均
鄒 來 融 鄒佳祝 賴宏安 賴宗佑 鄒采芳 吳碧香 黃明傳 塗 櫻 雪
黃巽 鴻 黃陳飼 塗魏純 塗惇禮 張明露 吳美玲 張晁榮 張 晁 偉
明吉中醫診所 江正姞 賴鈺婷 江清寶 江 笑 張登程 張家維 李 峻 豪
江 政 達 陳佳琳 陳威宇 嚴春蘭 黃居源 黃崇智 黃福連 黃 雄 獅
林 等 成 劉朝寬 江春美 顏聰熙 顏杏如 顏志學 顏志儒 進化藥局
宏矩藥局 康美能藥局 江福財 江鄭錦香 江培嘉 江培欣 江培德 陳 亭 妤
黃 志 傑 黃芷瑩 林瑞美 黃博進 林真料 林吳怨 盧阿蔭 謝 東 穎
謝 裕 潔 謝芳芸 倪淑媛 黃宗文 黃宗富 黃怡婷 林榮周 林 謝 笑
林 玄 通 劉秀鴻 林媺娸 林雅婷 林郁樺 林媺芸 劉家維 劉家 翔
林龍之助 陳阿玉 林俊廷 林淇達 楊淑玲 林采璇 林淇宏 林盈 賜
江 佶 謓 林紋翊 江韋漢 林庭偉 陳裕傑 林素敏 陳政毅 徐淑 麗
黃 貴 堂 黃郁涵 黃子謙 黃坤秀 林美靜 劉筱彤 劉亭妤 黃沈桂蘭
劉 育 銓 劉鈺彬 賴秀琴 鄭楷翰 賴金木 鄭政雄 鄭溪明 賴黃碧桃
鄭 江 霞 陳益昌 陳益烈 賴國壽 賴煜承 何靜怡 賴亭妏 陳張秀鑾
李 水 源 李威毅 鄭茂廷 鄭麗容 賴韋禎 黃永昌 黃金昌 黃 世 明
陳 良 賢 林逸婷 張淑芳 張光立 林慧兒 張伯森 莊瓊蘭 林 瑞 章
林鄭麗凰 林佩瑤 林武德 林武賢 楊淨觀 林宗朋 林銘凱 莊黃玉樹
黃 慶 村 莊昭暖 黃瑞男 黃瑞達 邱志偉 邱垂翔 莊素真 陳 俊 良
王 昱 翔 張春青 張紫渝 張美琪 賴信益 陳建丞 林銀霞 徐 秀 火
李 月 玲 徐祐程 徐雅娟 徐昱翔 徐亞妤 曾煥順 林江香 林 瑞 輝
林 美 玲 林美瑤 林瑞文 薛金明 蕭麗君 林子權 林瑋軒 林 芷 妤
林 春 美 陳江水 陳映君 陳宜稚 林炳煌 陳雪娥 張炳貴 張 佳 慧
張 俊 超 陳逢時 陳莊綢 張豐源 林美招 張藝瀚 張于里 林 陳 吻
張林麗美 張龍春 張家綺 張家駿 張家羚 盧秀雄 盧慧娟 盧黃貴蘭
盧陳阿梅 盧安昭 盧子健 盧國弘 連春琴 盧瓊媚 江景霖 江李秀月
江 建 輝 賴佳君 江昆樺 廖美完 陳瑞明 陳泳妹 陳世微 陳 思 佳
陳劉月華 江 愛 陳樹明 陳衍昊 陳衍伯 林孟樟 陳希文 劉 榮 沂
楊 怜 蕙 劉怡洵 劉琮勛 王宇平 劉阿池 林家纓 黃滋語 劉李碧霞
林莊水花 林楊幸 林家輝 江怡樺 江國豪 林淑芳 江啟忠 魏 銘 駿
林 靜 美 魏文宗 魏翔安 賴金地 林淑珍 賴佳瑋 賴佩瑜 賴 世 泓
李陳彩雲 李東岳 黃美娜 李睿騏 李淑嬌 潘世偉 潘冠銘 史 吉 福
史趙秀雲 徐瑞琴 史 軒 史 敏 史 潔 徐鴻耀 董芳美 徐 嘉 佳
徐 億 佶 徐楷迪 徐釷城 卓釔其 徐嘉霙 徐瀋戰 陳合妹 徐 鴻 鈞
林 麗 蘭 徐聖淵 徐嘉翎 羅洪亮 詹秀琴 羅明堂 羅景文 羅 世 杰
羅 元 志 羅韋侖 羅姷欣 羅韋淞 羅云婕 簡秋月 曾麗玉 劉 湯 玉
尤 漢 卿 曾淑玉 尤建廷 尤建宏 翁崇銘 成浩榮 洪雅鈴 洪 淑 華
張陳阿月 余宗樺 賴達豐 張慶添 張超明 張婷婷 張家睿 張 家 綸
林 星 嘉 林裕文 林宗明 林裕豪 王鈴鈴 蔡佩芳 林淳彥 林 柏 瀚
賴 秋 娥 陳振生 陳石井 陳淑姿 賴明進 廖 秋 張美恕 張 長 林
呂 明 諭 呂怡萱 丁文宏 丁千祥 丁文欽 李玉霞 林發鈿 謝 欣 佳
林 益 宏 林峰生 陳秀霞 陳婉鈴 陳郁君 賴仲恩 賴森彬 李 豐 昌
李 勝 雄 李宗憲 阮滿枝 阮正義 劉天祥 阮正枝 錢冠廷 黃 素 蘭
吳 滿 林信安 楊舒閔 李信平 羅崚賓 陳英如 陳英信 張 學 舉
吳 金 燕 張芳珩 張芳薇 張芳宇 林濬宏 黃玉答 陳讚元 江 麗 香
陳 科 銓 陳科仰 陳泱羽 黃碧桃 黃國維 黃于庭 陳雅玲 黃 陽 彰
黃 文 輝 郭曾金及歷代祖先 曾氏歷代祖先 張西鎮 吳岱隆 陳 清 贊
陳 嘉 銘 張靜怡 廖 一 羅四維 高美惠 羅元俊 羅郁雅 吳 進 換
羅劉菜蕊 蘇遠明 羅五湖 黃秀琴 羅逸琁 羅元彥 羅玉涵 羅 健 禎
羅 福 生 黃惠如 劉珈妏 劉孟筑 黃文怡 劉志源 楊國山 陳 潓 婷
黃 啟 章 陳正如 黃郁升 黃昱豪 黃凱威 林燕鳳 盧琤茹 盧 伯 璋
盧 永 祥 呂亭臻 呂政融 張學樵 羅文瑛 張逸筑 張逸柔 張 耀 元
黃 詠 智 黃婕瑀 謝宜珍 劉芯瑜 劉芯寧 蔡耿光 簡素琴 賴黃月爾
劉吳雪季 劉靖瑋 劉恆瑞 林瑞雲 林文旭 林素真 陳峰銘 陳林毛治
黃 玉 堅 溫閔勝 溫閔凱 黃芯綺 廖偉茹 李秋妹 黃永芳 黃 秋 香
徐連寶玉 葉羿造 羅必耀 林怜君 王淑莉 劉庭佑 賴素雲 宋 慶 雲
宋 明 蒼 宋荃甄 宋明燦 林明華 林詠君 宋慶英 林俊豪 張 安 勝
黃 君 敏 詹益寧 詹凱鈞 魏燕雪 詹文慈 宋慶花 林錦益 林 俊 男
宋徐冬梅 林旻芳 張馨文 張莉敏 王松陵 夏雅萍 王皓陞 王 竑 凱
全家旅行社 林守芝 顧蓉枋 顏金桃 陳貴花 王文石 黃 震 東 閤 家
連 哲 誌 趙承祥 林宗德 詹美鳳 謝松谷 謝佳蓉 晟鈦股份有限公司
林高碧緞 周德芳 黃玉嬕 黃振峰 李林蜜 林珈安 陳又甄 林 碧 珠
林 佩 儀 葉淵漠 許瓊盞 呂銘輝 呂慧珍 呂惠隆 敖曉華 呂 惠 富
林 惠 文 呂鎮豪 釋開果 釋開哲 釋開朗 釋心弘 釋心玄 釋 心 悟
侯 佳 妤 侯欣妤 謝麗梅 謝莊筍 張永興 張永龍 陳致戊 郭 文 程
★ 九十六年六月份至九十六年八月份認捐建寺經費「勸募護法」建坪功德芳名:
周德芳認捐一坪。
★九十六年六月份至九十六年八月份總懺功德主芳名:
開雲法師 黃金峰 杜炤志 黃陳碧 杜炤德 張雯峰 黃進海 江蔡彩碧
謝莊秀枝 蔡雪霞 金中田 謝極星 魏子超 陳合妹 林蔡雪霞 李吳秀娥
先進化工實業公司 林耀亭 林榮周
★九十六年六月份至九十六年八月份副懺功德主芳名:
林 榮 吉 林宗謀 賴張謹 張錫總 陳秀霞 李炯煜 王俊鴻 李 鳳 美
王 雅 琪 朱哲正 朱鴻茂 劉昆旻 劉展嘉 張明露 饒阿然 黃 玉 雲
黃 玉 治 張聰定 陳樹木 謝光榮 莊李外
★九十六年六月份至九十六年八月份隨喜功德主芳名:
張 義 雄 鄭月霞 張能傑 周雪芬 張翊芸 張育嘉 張碩傑 林 珏 君
張 栢 榕 鄭陳教 張文演 陳燕玉 黃國彰 施壹銘 施宜礽 施 盛 寶
施 欣 君 王李笑 王靜悅 簡水連 陳嫣美 張繼仁 莊信政 林蕭秀枝
莊 旻 倫 盧源隆 黃金實 盧忠良 盧薏安 黃吳蘭 謝和全 謝 佳 宏
黃秀 妹 謝文淵 黃文峰 黃月芬 黃名賢 徐鴻鈞 徐鴻裕 史 吉 福
徐 瑞 琴 施來好 向武德 向迎宗 向秋珊 向武雄 羅淵洲 羅 勻 男
林 佑 澤 林成杰 宋慶雲 陳志忠 陳盈達 張賜村 林百佑 劉 素 戀
李 榮 財 高敏策 高彩萍 高儀芳 謝秀蘭 高華山 高嘉君 陳 榮 宗
廖吳玉美 林馮愛 劉素珠 廖輝煌 林裕萍 黃秀梅 張焙曜 張 吉 彬
張 妍 婷 張妍裴 徐招妹 陳狄成 馮冬年 賴智惠 林世偉 林 居 賢
張林月宮 林詩容 王慶霞 劉繼諍 蔡佳蓉 劉世華 劉繼誠 陳 松 益
陳 威 宇 黃傳案 曾秀菊 藍治平 藍祐安 楊福陣 黃滄傑 曾蕭月子
李郭牡丹 李開發 賴清海 林聖傑 張玄慧 陳金山 賴鐘輝 羅謝青妹
楊成木業公司 黃蔭 盧龍雄 塗水田 簡 宿 侯俊弘 黃慶祥 陳 韋 容
楊嚴雪雲 杜育珊 白進強 洪金鶯 黃琦婷 陳慶堂 陳玉鳳 林 順 傳
張賴清妹 張杰宏 吳東晉 陳 薇 陳 全 劉良玉 胡菁峰 徐 興 軍
林 正 發 黃文熙 徐慶銘 劉樹見 劉清珍 林成政 莊旻修 莊 宜 芳
陳 和 專 吳美玉 陳益添 陳永華 陳梓明 江秀員 劉滄棋 劉 品 妤
林施鑾桂 劉懋霖 劉姿宜 賴阿菊 宋慶台 張丁發 徐維翊 張高寶貴
林 振 泉 林詩婷 林希潔 陳俊年 陳冠宏 羅政益 陳德文 莊 采 綾
陳 筱 晴 陳昱誠 王誠業 林永勝 曾永霖 賴淑惠 王若涵 廖 慧 如
王 瑞 麟 謝金江 劉坤福 劉林蜜 葉家龍 賴炯彰 黃福貴 劉 武 吉
許 長 興 黃富信 黃子玲 蔡旻修 林俊哲 王惠美 林儷純 林 鴻 儒
林 謐 靜 陳聯輝 王惠芬 康育騰 陳愉佩 陳姿蓉 陳亮瑄 陳 禹 卿
陳李牡丹 潘玉月 林益珍 蕭 珠 張文聖 蔡麗娟 邱振昌 黃 瓊 瑤
黃 冠 儒 張吉東 林敏川 林家宏 林美招 林于珊 林家纓 林 崇 禮
陳王翠蓉 黃人和 林姿岑 林勁甫 洪文樹 劉貞秀 陳淑霞 蕭 敦 仁
張 嘉 霖 董素心 柯玉利 莊傳來 莊涂雙 社團法人嘉義市正德護生慈善會
葉 李 省 許勝文 林秋吟 葉璟坤 陳威廷 陳勝結 陳雅馨 陳 新 豐
陳許承峻 蘇李笑 李怡潔 陳亭雅 李文雄 蔡玉香 莊禎祥 莊 宗 霖
莊 佳 倫 莊智博 王富生 王致傑 王賴粉 謝中進 陳素枝 謝 富 琪
戴 榮 良 戴珮丞 謝銘晃 林麗蘭 王子倫 王瑋聰 王三豪 楊 淑 棉
王 姝 淳 王姝雯 王怡蓉 王泰強 曾建嘉 陳宗揚 陳俊豪 陳林阿玉
朱 麗 琴 劉秦瑋 李金娥 李錦萱 王慶雲 李玉媁 邱騰晃 劉郭月見
李高玉英 劉淑華 李明席 李易勳 李易融 李易誠 王皇文 李王秀枝
王 碧 琳 陳國隆 陳莊閔 李鴻銘 李秀貞 吳淑蘭 李玉桂 李 吉 山
郭 怡 筠 釋心佑 洪見旺 釋法田 李憲勳 張鐘文
普門甘露系列叢書廣受讀歡迎.感謝助印者施善款成就出版因緣
「普門慈幼雜誌」文壇單元所刊載的佛學講座記錄文章,是最受讀者肯定的佛法文化,為使它收到更高的佛法文化流通效果,本會計劃出版「甘露系列叢書」將普門慈幼雜誌已刊載的佛學文章,分成四種系列,彙集成單行本流通,此四種系列即「經典講解系列」、「專題演講系列」、「文集系列」、「教化學習系列」。上列四種系列叢書,已出版流通者,初版皆為贈送結緣版,為維持出版經費,初版贈送流通完,再版皆為定價流通版。請書者,先以電話向本會服務人員查詢叢書出版現況,隨流通因緣請書。
一本書的出版,動輒十萬元以上,故甘露系列叢書之法施功德,有賴善行人士來共襄成就。上列四種系列叢書,不定期出版流通,懇盼關心佛教文化工作的善施人士,隨緣隨力提供助印善款,協助本社出版甘露系列叢書。最近「經典系列」出版了「優婆塞戒經講記」,贈送版正在流通中。在此謹將九十六年六月份至九十六年八月份助印甘露系列叢書的善施人士芳名披露於下,以頌揚其關心佛教文化的善德,並致最崇高的敬意與無限的謝忱。
「普門慈幼雜誌」文壇單元所刊載的佛學講座記錄文章,是最受讀者肯定的佛法文化,為使它收到更高的佛法文化流通效果,本會計劃出版「甘露系列叢書」將普門慈幼雜誌已刊載的佛學文章,分成四種系列,彙集成單行本流通,此四種系列即「經典講解系列」、「專題演講系列」、「文集系列」、「教化學習系列」。上列四種系列叢書,已出版流通者,初版皆為贈送結緣版,為維持出版經費,初版贈送流通完,再版皆為定價流通版。請書者,先以電話向本會服務人員查詢叢書出版現況,隨流通因緣請書。
一本書的出版,動輒十萬元以上,故甘露系列叢書之法施功德,有賴善行人士來共襄成就。上列四種系列叢書,不定期出版流通,懇盼關心佛教文化工作的善施人士,隨緣隨力提供助印善款,協助本社出版甘露系列叢書。最近「經典系列」出版了「優婆塞戒經講記」,贈送版正在流通中。在此謹將九十六年六月份至九十六年八月份助印甘露系列叢書的善施人士芳名披露於下,以頌揚其關心佛教文化的善德,並致最崇高的敬意與無限的謝忱。
●九十六年六月份:
參仟伍佰元:天意素食館
貳仟元:李英瑜
壹仟元:陳彩雲等3人
伍佰元:丁嘉琳等4人 張逸文等8人 張 龍等6人 王湲雅
參佰元:謝宗洺
貳佰元:(陳雪娥 張炳貴)
● 九十六年七月份:
壹仟陸佰元:楊碧瑄
壹仟貳佰元:(施朝祥 施佑霖)
伍佰元:丁嘉琳等4人 張逸文等9人 張 龍等6人 石心怡 顏玉玲
貳佰元:錢新仁 (陳雪娥 張炳貴)
壹佰元:(賴春木 廖秀) 賴春木
●九十六年八月份:
陸佰元:李耀堂
伍佰元:丁嘉琳等4人 張逸文等9人 張 龍等6人
貳佰元:(陳雪娥張炳貴)
壹佰元:賴春木
➤會友一覽表
社團法人臺灣省普門慈幼慈善會
九十六年六月至九十六年八月會友一覽表
會員類別
|
會員姓名
|
入會月份
|
地 區
|
備 註
|
榮譽會友
|
鄒采芳等八人
|
六月
|
台中市
|
愛心捐款者
|
榮譽會友
|
鄭芳蕙
|
六月
|
嘉義市
|
愛心捐款者
|
榮譽會友
|
陳賜忠等四人
|
六月
|
高雄市
|
愛心捐款者
|
榮譽會友
|
吳坤城
|
六月
|
高雄市
|
愛心捐款者
|
榮譽會友
|
徐玉美
|
六月
|
鳳山市
|
家扶捐款者
|
榮譽會友
|
吳錦烘等二人
|
六月
|
竹田鄉
|
愛心捐款者
|
榮譽會友
|
楊碧瑄
|
七月
|
蘆洲市
|
愛心捐款者
|
榮譽會友
|
林金標等五人
|
七月
|
台中市
|
愛心捐款者
|
榮譽會友
|
龔美華
|
七月
|
台中市
|
愛心捐款者
|
榮譽會友
|
林功易
|
七月
|
台中市
|
社教捐款者
|
榮譽會友
|
張至豐
|
七月
|
大雅鄉
|
愛心捐款者
|
榮譽會友
|
蔡坤宏
|
七月
|
清水鎮
|
愛心捐款者
|
榮譽會友
|
陳英傑
|
七月
|
田中鎮
|
愛心捐款者
|
榮譽會友
|
陳雁升等二人
|
七月
|
嘉義市
|
家扶捐款者
|
榮譽會友
|
何國瑋等三人
|
七月
|
嘉義市
|
家扶捐款者
|
榮譽會友
|
呂方倫
|
七月
|
呂方倫
|
急難捐款者
|
榮譽會友
|
丁嘉明
|
七月
|
嘉義市
|
愛心捐款者
|
榮譽會友
|
翁淑惠
|
七月
|
嘉義市
|
愛心捐款者
|
榮譽會友
|
蕭惠文等五人
|
七月
|
高雄市
|
愛心捐款者
|
榮譽會友
|
石彌堅等二人
|
七月
|
高雄市
|
家扶捐款者
|
榮譽會友
|
黃李夜等二人
|
七月
|
高雄市
|
愛心捐款者
|
榮譽會友
|
鄭佩苓
|
七月
|
高雄市
|
愛心捐款者
|
榮譽會友
|
林泰利
|
七月
|
高雄市
|
愛心捐款者
|
榮譽會友
|
張珮鈴
|
七月
|
高雄市
|
愛心捐款者
|
榮譽會友
|
蔡國豪等二人
|
七月
|
梓官鄉
|
愛心捐款者
|
榮譽會友
|
黃紘賓
|
七月
|
鳳山市
|
愛心捐款者
|
榮譽會友
|
林永杰
|
七月
|
鳥松鄉
|
愛心捐款者
|
榮譽會友
|
林婕榆
|
八月
|
彰化市
|
家扶捐款者
|
基本會友
|
吳幸玲
|
八月
|
台北市
|
愛心捐款者
|
榮譽會友
|
林承賢等二人
|
八月
|
板橋市
|
愛心捐款者
|
榮譽會友
|
李嘉緯等二人
|
八月
|
三重市
|
愛心捐款者
|
榮譽會友
|
蘇稚惠
|
八月
|
豐原市
|
愛心捐款者
|
榮譽會友
|
潘銀水等二人
|
八月
|
大雅鄉
|
愛心捐款者
|